Quantcast
Channel: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5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黃國揚醫師關於急診緊急給予 VA-ECMO 後的預測模型之研究,獲 Critical Care 刊登!

$
0
0

 

 

01_critical_care_huangky

 

 

文章介紹

 

俗稱「葉克膜」之體外膜氧合 (ECMO;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被用來暫時協助重度心肺衰竭患者進行體外呼吸與循環,為醫療人員爭取更多確診與處置的時間。葉克膜可分為靜脈-靜脈 (VV; veno-venous) 和靜脈-動脈 (VA; veno-arterial) 兩種。

 

已有許多文獻顯示 ECMO 在存活率與爭取時間上的助益。但這類原本預後就極差的重症病患,即便在 ECMO 技術與經驗持續有進步的現況下,仍有很高的死亡率。考量 ECMO 成本高昂、以及維持一個良好 ECMO 團隊對醫院的負擔,因此有許多研究針對此狀況發表死亡危險因子之預測模型、找出較適合使用 ECMO 的病患。

 

SAVE score (Survival After Veno-arterial ECMO score) 即為 2015 年 Schmidt et al. 發表於 European Heart Journal 的文章提出,用來預測 refractory cardiogenic shock 患者使用 ECMO 後之存活機會。

 

文獻上之 ECMO 預測模型中,很少有針對被送到急診的重症病患之研究或驗證。因此急診較常使用的 VA-ECMO 是否有其 pre-ECMO score、並能適用於急診現場,便是本篇作者團隊感興趣之主題。

 

研究結果發現 lactate 與 SAVE score 為預後之獨立預測因子,合併使用此兩因子 (modified SAVE score) 有當好的辨別成效 (area under curve = 0.843)。故作者團隊認為在急診緊急給予 VA-ECMO 處置之患者,modified SAVE score 可增進預後之預測。

 

 

期刊介紹

 

Critical Care 是 BioMed Central 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95(已連續八年超過 4 分,每年文章數多為兩、三百篇)。期刊在重病照護醫學 (Critical Care Medicine) 領域之排名為 7/33 (Q1),相當不錯。

 

 

再次恭喜黃醫師!

 

 

黃國揚醫師與新思惟

 

  • 黃國揚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一梯次
  • 黃國揚醫師所參加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二梯次
  • 黃國揚醫師所參加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第二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國揚醫師關於急診緊急給予 VA-ECMO 後的預測模型之研究,獲 Critical Car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健保資料庫論文從 0 到 1,兩年的真實報告。

$
0
0

 

作者:大林慈濟醫院 一般外科 陳建翰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陳建翰醫師研究「異時性對側腹股溝疝氣」之發生率與危險因子的健保資料庫論文,獲 PLOS ONE 刊登!

 

 

01_chenjh_share03

 

 

達成個人里程碑

 

半夜起床泡牛奶給小孩時,我會順手檢查電子郵件,然後倒頭就睡。但是在 2016 / 9 / 8 凌晨,習慣性地做了這個動作,差點睡不著⋯(原因請見下圖)

 

 

02_chenjh_share03

 

 

終於,從 0 踏上了 1,這條路,走了整整兩年!

 

 

講古 (once upon a time)

 

回想 2014 年參與《健保資料庫工作坊》,昭慶醫師與育群醫師把健保資料庫的優、缺點闡述的非常清楚。當時我剛升主治醫師,正開始做腹腔鏡疝氣手術,文獻中關於疝氣復發率,腹腔鏡與傳統手術差不多、甚至更好。但是進一步觀察,文獻的個案數多為幾百人到幾千人,追蹤期為 2-5 年;而個案數與長期追蹤正是健保資料庫的優勢!

 

於是,課程結束前,我已經在紙上寫下資料取出流程與實驗設計(所以下午的課都沒認真上⋯)。回醫院後便著手申請資料,同時與有經驗的同事討論,確認自己的想法問題不大後,開始了邊做邊寫的日子。

 

 

從喜悅的起步回到逐一解題的現實

 

從設想開始做,新思惟課程提供的 MySQL 程式套組非常有用,查出 ICD code、找到 ICD-9 與手術處置碼轉換的對照表(健保署有,但現在是 ICD-10了),套上程式碼、結果就出來了!

 

原以為這樣就完成一半了,但開始寫文章才發現,我還在起點附近⋯

 

首先,得想辦法解決年齡問題,然後要解決 end point(疝氣復發、這套組有),最後還有死亡的問題。死亡的問題比較麻煩,因為需要承保檔,摸索了一陣子後都逐一克服了。

 

接著是相關合併症的分組,這下就頭大了,因為套組裡面只有向後追的東西,沒有向前回溯的部分,只好思考並上網找方法,這部分包括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靠學長提醒找到了診斷碼,查程式碼要怎麼寫、分組指令 (case when) 要怎麼用。

 

 

初步成就 get

 

有初步結果後便模仿工作坊的範例論文,做成表格與存活曲線圖,然後就可以投稿、出國發表囉!2015 年,我用這個研究幫我與學長拿到去紐約的門票,參加在紐約舉辦的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Week 2015

 

 

03_chenjh_share03

 

 

被退稿

 

抱著自己的文章一定超棒的自我優越感(18 萬人、追蹤 10 年耶),文章寫好後開心地投到疝氣的專門期刊:Hernia,心想這一定馬上會被接受的。

 

三個月後,回信來了,直接 Reject!裡面寫的大多是資料庫的先天弱點,比如 ICD-9 codes 的取出問題、對 Secondary Data 的不信任,甚至有連英修後也無法辨認的句子等等問題。

 

個人認為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單側疝氣復發的定義(ICD-9 無法分辨左、右側)。我開始思考,要如何克服這個限制?那把單雙側分開來好了!雙側疝氣復發相對簡單又準:開完後的下一次就是復發。於是重新跑資料、寫文章,投稿到 PLOS ONE。沒想到還是被退稿!

 

 

心情跌落谷底

 

此時心灰意冷地想放棄這個主題了!可是,單側很多耶、將近 20 萬筆,這麼大的數量實在是很難抵擋的誘惑。單側復發不好掌握,不然我們改觀察「對側」需要開刀的時間與機會。又是重跑資料、寫文章,2015 年 12 月,匆忙中再次投稿到 PLOS ONE

 

投稿後才發現心急之下,有好多地方做得不好,包括贅字、圖表、成果都沒有反覆確認。又剛好遇上 PLOS ONE 大缺 editor 的時期,所以文章就這樣被卡住了(將近一年後才收到被 reject 的回信)。

 

此時我已經完全喪失寫作動力,這種感覺很可怕,怎麼寫都寫不出東西、怎麼改都被當成是垃圾!

 

 

事有轉圜,出現轉機。

 

回頭看,2016 年初是一個關鍵時間點,我跟受訓回來的學長聊到這篇文章,打趣地跟學長說:「不然你來寫寫看,我資料都跑好了。」學長說:「那你把資料給我看看。」

 

文獻上對於進行兒童單側疝氣修補手術時,是否同時探查對側狀況的爭論已久。一般認為之後可能發生對側疝氣的機率超過 10% 之狀況,才值得進行對側探查。文獻顯示這種狀況的發生率為 5.76% 到 7.3%,因此一般的孩子大多數不建議做對側探查(2 歲以下、早產或有其他問題的兒童則需要,因發生率較高)。

 

我們跑出來的最後成果雖然也呈現出「年紀越低、機會越高」,但是在發生率上卻與過往文獻不同。我們的資料顯示,之後發生對側疝氣的機率在 4-5 歲兒童就已有 10.7%,6 個月到 1 歲幼兒的發生率甚至高達 18.9%。我們用這個資料,發表到在夏威夷進行的 2016 年環太平洋小兒外科醫學會 (PAPS)。

 

 

04_chenjh_share03

 

 

投稿到國際會議後之曙光乍現

 

投稿被 PAPS 接受後,收到一封標題為「Invitation to Submit your Manuscript」的電子郵件:

 

 

05_chenjh_share03

 

 

這下學長的興趣就來了,因為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可是小兒外科的頂尖期刊,若能獲得刊登對小兒外科醫師來說就像內科登上 NEJM、外科登上 Annals of Surgery 一樣酷。

 

定神一看,只有兩週時間耶!就在超趕的時間壓力下,兩個爸爸幾乎是拋家棄子地寫,學長負責 Introduction 跟 Discussion,我則負責 Methods、Results 與圖表的製作及美化。還有一位從南非回來、英文已是第二母語的學長負責校稿。就這樣,兩個禮拜內,搞定。

 

 

不放棄地再次從失敗中學習

 

PAPS 會議結束後兩週,我們收到回函,竟是又一次的 Reject!

 

仔細觀看 reviewer 的回覆內容,扣除掉質疑資料庫文章的部分,就是質疑我們的分析中有雜入腹腔鏡的修補,覺得這個會影響結果。於是我們排除腹腔鏡、重新整理文獻與寫作、送英修,最後投到對資料庫友善的期刊:PLOS ONE

 

這次,就中了!

 

 

0 1 的個人體悟

 

反覆思量這兩年的經驗,我萃取出四件很重要的事,跟大家分享:

 

  1. 趕快開始:很感謝新思惟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課程中學到的觀念、實作時的軟體組合與程式碼,讓我在跟國衛院申請資料時有自信、不手軟。重點是上手容易,資料庫一拿到手、初步結果很快就出來了,此時心情真的很像蝴蝶在飛舞!
  2.  

  3. 老實練五遍:這是張俊鴻醫師在《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提到的概念,我完全認同。我另外補充,就是這過程有些難熬、甚至可能徒勞無功,譬如努力後卻換來數次的 reject。從 0 到 1 的路上,還有好多事情得自己摸索,譬如有些程式碼需要想關鍵字上網搜索,找到感覺適合的就拿回來用用看,這過程有時令人感到「藍瘦、香菇」!然而一旦跨過某個門檻,就會開始感到事情跟以前不太一樣了。換個變項只需要幾分鐘,可以開始與其他同好討論,能快速產出夥伴需要的資料,這種流暢感會讓人沉迷、享受,並且想要挖得更深、走得更遠!
  4.  

  5. 慢慢來、比較快:文章完成後,就會想趕快登出。看到許多校友不斷有文章發表,自己也會越來越著急,然後就亂了套。收到 reviewer 的負面回覆便感到心浮氣躁而亂寫亂套。發現有此症狀時,建議先冷靜幾天。之後找個適當時機重新審視文章,並針對 reviewer 的要求修改、回覆!這樣,或許可以讓文章發表過程更加順利。
  6.  

  7. 團隊力量大、永遠不放棄:在吃了幾次的 reject 後,對自己信心全失,覺得自己的 idea 太爛、data 太爛、文筆太爛,甚至好幾次在深夜裡懷疑自己做研究的資格。然而,感謝我的學長(本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李醫師),經過討論、分工合作、分擔彼此的工作與家庭壓力下,這篇文章才能獲得刊登。

 

從 0 到 1 的過程很難熬,絕對不好走。不過,一旦走過,驀然回首,一切都是甘甜且愉悅的過程!

 

 

06_chenjh_share03

 

 

最後,還有個好消息是,起初那篇心灰意冷的母文章(雙側腹股溝疝氣),最近也被接受了。

 

 

07_chenjh_share03

 

 

最新活動

 

 

The post 健保資料庫論文從 0 到 1,兩年的真實報告。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彭成桓醫師關於 adductor tubercle 做為人工膝關節手術 landmark 之研究,獲 The Knee 刊登!

$
0
0

 

 

01_knee_pengch

 

 

文章介紹

 

重建下肢的 mechanical alignment 與適當的膝關節線 (joint line) 高度,是確保人工膝關節手術 (knee arthroplasty) 能否成功的重要環節,其中關節線的高度會影響髕骨和滑車的相對位置。

 

過往使用股骨的 medial epicondyle 作為關節線重建之 landmark 存在辨認上的缺陷(不是明顯的突出構造、容易被附著其上的軟組織覆蓋、再次手術時因 bone defects 而無法應用),因此股骨之 adductor tubercle 也成為關節線重建時的 landmark 選項。

 

使用 adductor tubercle 做為 landmark 雖有不受 bone defects 影響的優點,但因位置離手術視野較遠、同樣受軟組織覆蓋而難以用觸診確認,因此普及性上較 medial epicondyle 低。彭醫師團隊認為若能克服 adductor tubercle 的定位問題,即可作為關節線重建之 landmark 的優先選項。

 

作者團隊於文章中闡述了 proximal slope of the adductor tubercle 作為 landmark 之可行性,與學術世界分享定位技術 (tipped instrument engagement technique),並以前瞻性研究分析患者族群的 adductor tubercle 到膝關節線距離之分佈狀況。

 

 

期刊介紹

 

The Knee 是創刊於 1994 年的荷蘭期刊,於 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446,期刊排名在骨科學 (Orthopedics) 領域為 30/67 (Q2)、在運動科學 (Sport Sciences) 領域為 33/81 (Q2)、在外科學 (Surgery) 領域則為 82/204 (Q2)。

 

 

再次恭喜彭醫師!

 

 

彭成桓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彭成桓醫師關於 adductor tubercle 做為人工膝關節手術 landmark 之研究,獲 The Kne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文惠醫師關於牙科治療前是否給予人工關節患者「預防性抗生素」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刊登!

$
0
0

 

 

01_iche_chenwh

 

 

文章介紹

 

菌血症 (bacteremia) 引發其他部位之感染疾病是常規牙科操作之可能併發症,人工植入物即為危險因子之一。

 

體內有人工關節的病患在接受侵入性的牙科診療前,是否常規給予預防性抗生素,美國骨科醫學會 (AAOS) 的 guideline 曾做過幾次調整,目前尚無定論。針對此知識缺口,作者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針對全膝關節或全髖關節置換的患者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牙科治療 (dental subcohort) 一年內的人工關節感染狀況與匹配後的對照組 (nondental subcohort) 相比並無差異;進一步依照有無使用「預防性抗生素」將 dental subcohort 分為兩組進行分析,發現是否使用「預防性抗生素」與之後是否發生「人工關節感染」亦無相關。

 

 

期刊介紹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ICHE) 創刊於 1988 年,是美國醫療保健流行病學會 (SHEA; 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of America) 的官方期刊,主要收錄關於感控、成本效益分析、資源使用、職業健康之議題。ICHE 的 2015 年 impact factor 為 3.669,在 Public,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 領域之排名為 24/172 (Q1)、在 Infectious Diseases 類期刊之排名為 19/83 (Q1)。

 

 

再次恭喜陳醫師!

 

 

陳文惠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文惠醫師關於牙科治療前是否給予人工關節患者「預防性抗生素」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治療足跟脂肪墊症候群之經驗分享,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
0
0

 

 

01_ajpmr_wuch

 

 

文章介紹

 

足跟脂肪墊症候群 (heel pad syndrome) 的症狀與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itis) 相似,兩者都是足底疼痛之常見原因。鑑別診斷以包含症狀與理學檢查之臨床臆測為主,後來則有文獻發現患側足部會有 loss of heel pad elasticity 之特徵。

 

針對足跟脂肪墊症候群,吳醫師團隊以 visual vignette 形式與學術社群分享相關經驗。作者團隊於論文中詳細闡述了病程、診斷、及治療方式,並使用剪力波速彈性影像 (SWE;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進行後續追蹤。

 

治療後之 SWE 追蹤影像呈現出 restoration of heel pad elasticity 的發現,此點與過往文獻認為 loss of heel pad elasticity 為患側足部之特徵相呼應,可做為臨床應用及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期刊介紹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創刊於 1988 年,是 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 (AAP) 的官方期刊。此期刊在 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064,於復健醫學 (Rehabilitation) 領域之排名為 11/65 (Q1)、於運動科學 (Sport Sciences) 領域之排名則為 24/82 (Q2)。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治療足跟脂肪墊症候群之經驗分享,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耿立達醫師關於骨水泥滲漏造成肺栓塞之影像分享,獲 Thorax 刊登!

$
0
0

 

 

01_thorax_kenglt

 

 

文章介紹

 

骨水泥滲漏 (cement leakage) 是腰椎壓迫性骨折 (compression fracture) 患者接受 vertebroplasty with cement implantation 後的最常見併發症。耿醫師團隊於 Images in thorax 專欄分享這樣一個醫病雙方皆不希望發生的狀況,並下了一個精妙的標題:「Cementing an unwanted relationship」。

 

此案例是一位 93 歲男性長者因咳嗽與呼吸困難至急診就醫,經病史回顧、臨床與影像檢查後診斷為骨水泥滲漏造成之肺栓塞 (pulmonary cement embolism)。患者症狀於處置後獲得緩解,追蹤數年後亦無發現後續問題。

 

Pulmonary cement embolism 在肺部 X 光與電腦斷層 (CT) 上並無特定型態或分布肺葉,治療依症狀嚴重度及栓塞位置而異,作者團隊於論文中做了相關討論並搭配肺部 X 光與 CT 做清楚呈現。

 

 

期刊介紹

 

Thorax 創刊於 1946 年,共同發行者為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與 BMJ 出版集團公司(BMJ Publishing Group Ltd、屬於英國醫學協會)。Thorax 的 2015 年 impact factor 為 8.121,在呼吸系統 (Respiratory System) 分類中之排名為 4/58 (Q1)。

 

期刊自行統計的原創論文之接受率約 8%,所有類型文章之 instant reject rate (1-3 days) 約 54%,first decision 之審稿週期為 20 天、final decision 平均為 15 週,接受後到線上刊出間隔為 17 天。

 

 

再次恭喜耿醫師!

 

 

耿立達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耿立達醫師關於骨水泥滲漏造成肺栓塞之影像分享,獲 Thorax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周睿信醫師關於抗精神病藥物與心房纖維顫動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刊登!

$
0
0

 

 

01_ijc_chourh

 

 

文章介紹

 

抗精神病藥物 (antipsychotic agents) 可能導致 QT 波延長和心室心律不整,因此相關風險評估向來皆為開立抗精神病藥時的注意事項。

 

關於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後發生心房纖維顫動 (AF; atrial fibrillation) 之研究,在過往文獻僅有一些個案報告,故周醫師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看看兩者間是否有關。

 

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抗精神病藥物使用者會增加 17% 的 AF 發生風險,並且統計上顯示 AF 風險與劑量有顯著相關。另外,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後有較高 AF 風險之因素為:服用 cardiac muscarinic receptor binding affinity 較高的抗精神病藥物,以及有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等潛在疾病之病患。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的前身是創刊於 1973 年的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logy,並於 1981 年更名至今。此期刊在 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638,在心血管領域 (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的排名為 20/124 (Q1)。

 

 

再次恭喜周醫師!

 

 

周睿信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周睿信醫師關於抗精神病藥物與心房纖維顫動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7 / 2 / 18 (六) 課程記錄


[快訊] 楊博智醫師關於 prophylact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應用於高復發風險肝癌患者之回顧文獻,獲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刊登!

$
0
0

 

 

01_wjh_yangpc

 

 

文章介紹

 

依據著名的 Milan criteria,肝臟移植 (LT; liver transplant) 是肝癌的標準治療之一。實際上對於肝功能仍不錯且適合手術的肝癌病患,根除性的肝臟切除術 (LR; liver resection) 與射頻燒灼術 (RF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則為主要治療方式,尤其在肝臟來源短缺的地區。據統計針對無肝硬化的肝癌,執行 LR 與 LT 後之整體存活數據是相近的。

 

肝癌病患接受 LR 後,腫瘤復發之五年累計發生率為 70%,對於這類病患目前並無標準治療準則,salvage LT (SLT)、repeat LR、與 RFA 皆為可能之選項。2013 年發表於 Liver Transplantation 之文章顯示 SLT 與 repeat LR 之預後相近且都顯著優於 RFA。

 

事實上 LR 後肝癌復發之病患,有一定比例之患者已不適合接受 SLT 與 repeat LR,因此有研究者提出「prophylactic LT before HCC recurrence」之創新概念:在 LR 後、肝癌復發前選擇適合的患者進行 LT 以增進預後。作者團隊針對 SLT 以及如何應用 prophylactic LT 於肝癌復發風險高之族群進行文獻回顧,整理後分享於學術社群。

 

 

期刊介紹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是創刊於 2009 年的純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由百世登出版集團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發行。目前被 PubMed 與 PubMed Central 收錄,2015 年的 SJR 分數(非 impact factor)為 0.858。

 

 

再次恭喜楊醫師!

 

 

楊博智醫師與新思惟

 

  • 楊博智醫師所參加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七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楊博智醫師關於 prophylact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應用於高復發風險肝癌患者之回顧文獻,獲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7 / 2 / 18 (六) 活動內容

$
0
0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Medical papers writing hands-on workshop

2017 年 2 月 18 日 (六) 9:00a – 4:30p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陳一銘醫師 / 吳爵宏醫師 / 蔡依橙醫師

 

 

2016_MEPA_FBbanner01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2017 年新春第一班,開放報名!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除內科陳一銘與放射科蔡依橙外,更加入已經有兩篇 original article 登在標竿期刊 Radiology 的復健科吳爵宏醫師,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堅強陣容

 

【陳一銘】與科內的實驗室、國衛院、老人醫學 與 健保資料庫 的團隊均有合作,主題圍繞著老人醫學與免疫風濕專長,發表超過 65 篇 SCI 論文。四度獲得「青年醫師論文獎」。

 

【吳爵宏】連續兩篇 original article 於頂尖期刊 Radiology 刊登,並獲邀與雜誌主編連線訪問,錄製 Video PodCast,向全世界讀者介紹研究成果,發表超過 25 篇 SCI 論文。

 

【蔡依橙】SCI 文章超過 60 篇,聚焦在自己的專業核心、投稿命中率高達八成、標竿論文引用超過 100 次的策略型研究者。曾指導多位醫師發表 SCI 論文,並登上國際舞台。

 

 

常見問答

 

問:這個課程適合初學者嗎?

 

答:適合。這次的改款,特別是加強「從 0 到 1」的研究新手部分,但依然保留新思惟課程的「雅俗共賞」特色,許多內容,即使已經有 5 篇 SCI 經驗的人,都會覺得有趣。我們過去的課程,初學者來都非常滿意;即使傑出學者如登過外科第一名期刊的超過 100 篇的登過 Science學者們來上,也都有所收穫。

 

問:我是舊生,這次改款改了什麼?

 

答:改了約 70%,包括互動實作主題重新設計、全新範例論文、期刊選擇策略、多元參與、時間與資源規劃等。只有部分核心內容一致,如:每段重點、稿件排版、統計法,但會用新的例子與新的詮釋方式傳授。整體來說約改款 70%。

 

問:我是舊生,我需要再來上嗎?

 

答:看您的需求。如果最近寫作投稿的過程又遇到瓶頸,如果你覺得想再跟登上 top journal 的論文原作者面對面交流,如果您覺得新題目很有吸引力,歡迎再來精進一番!相對的,如果您已經一路順風、投稿順利,不如就多陪陪家人吧。

 

問:統計軟體還是 MedCalc 嗎?

 

答:是。而且這次的範例論文,吳爵宏醫師登在 Radiology 的這篇,就是用 MedCalc 做統計的。

 

 

馬上報名

 

 

學員評價

 

 

 

課程講授明快扼要,從不同階段拆解寫作,文章結構、圖表製作、統計應用、審閱者交手的技巧與時間分配,「先丟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反覆堆疊,毫無冷場 !

 

校長與老師們真的很用心,把數據整理得極好,讓我們可以較輕鬆地達標,我總覺得在這邊我們除了學習,還能得到已經被現實消磨得僅存無幾的自信、熱情、和成就感。

 

 

傑出榮耀

 

 

 

課程特色

 

【實際建議】大道理人人會說,但應用時所遭遇的種種困難,該如何克服,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內科陳一銘醫師,復健科吳爵宏醫師,放射科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150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實作統計】讓完全無經驗者也能上手,新思惟口碑互動實作時間,再次改款,讓您在樂趣中學會統計應用,並在「您自己的電腦」實際完成,製成可投稿數據圖。過程中有任何問題,資深助教隨時幫你!

 

【課後回饋】運用上課學到的技術,完成回家功課,並由講師親自閱讀,並給予回饋,用多年指導住院醫師的經驗,建議您未來努力的方向。不只給你魚、給你釣竿,還指導您,該怎麼設計一支屬於你自己的釣竿。(課後回饋學員評價

 

 

時間表

 

 

2016_schedule_2

 

 

課程內容

 

 

 

 

 

 

 

報名資訊

 

名額:35 名,額滿為止。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 (InnovaRad)

課程原價:35,000 元

優惠價格:30,000 元 (早鳥、活動老朋友)

  1. 於 2017 年 2 月 4 日 (六) 前完成報名 或
  2. 新思惟活動老朋友:《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青年醫學研究論壇》、《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等小班工作坊大型研討會

 

 

馬上報名

 

 

【問卷抽獎】上課當天繳回問卷,便有機會抽中「研究者永遠的好朋友」Microsoft Office 365 家用進階版一年份(市價 3000 元)。

【統計製圖大獎】上課會場,備有免費無線網路,活動當天「互動實作時間」結束之前,以「圖片」形式,上傳您最得意的「統計數據圖」,到新思惟之友,並在共享的 Dropbox 放上原始檔案,就算參賽,數量沒有限制,可以走投稿風,也可以走簡報說明風。只要資訊清晰,reviewer 喜歡,Office 365 就歸你。(如何贏得「統計製圖大獎」?

【課後心得】活動結束後,於 2 月 22 日 (三) 前,回傳照片與一千字以上心得至主辦單位 (innovarad.inc@gmail.com),便可獲得 1000 元現金禮卷回饋。將擇優刊登於新思惟相關活動網站。

 

【共享榮耀】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後,「這輩子」您只要有相關研究論文 (第一或通訊作者),不限類型,刊登於 PubMed 上,回傳「論文」與「一千字以上感想」,給新思惟團隊 (innovarad.inc@gmail.com),每篇回饋一千元禮券,impact factor 五分以上,回饋五千元禮券。將擇優刊登在網站與相關出版品,一起分享您的榮耀。期待您能量產論文,「賺回學費,賺到許多人的肯定,更賺到自信以及勇氣。

 

【指定閱讀】免費提供「指定論文」,供學員深讀,唸完之後,上課再聽論文寫作重點、稿件準備、統計應用等課程,您將獲得更深的體悟。課程當天,並有多段 Coffee break 與 Q&A 時間,歡迎您與原作者吳爵宏醫師請教討論,盡量問、問到懂!

【課前問答】報名時,請填寫您最想問的問題,或目前遇到的瓶頸,講師將一一回覆,於課前以電子檔寄送給學員,並將之融入課程設計、編入課程講義。

【課後作業】活動結束後,於 2 月 22 日 (三) 前,請在 Dropbox 上,繼續完成互動實作時間的指定題目。講師將一一看過,觀察您沒注意到的部分,針對您個別的狀況,給予回饋。

 

【實作課程】現場座位備有「插頭」與「Wi-Fi」,請攜帶您的「筆記型電腦」與「滑鼠/滑鼠墊」前來,在自己的電腦上實作,包括統計實作、數據製圖等,由資深研究者協助,學習最有效!

【統計軟體】統計軟體,指定使用 MedCalc,有 15 天試用期,我們會在課前一週,發通知信,請您到時候再安裝。上完課後,自行購買正版,單人版本約台幣一萬五,新思惟之友更進一步有專屬優惠。更難得的,介面上手容易,操作直覺,且包含了多數醫學統計會用到的功能!請自備 MS-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版本不限。

【作業系統】MedCalc 僅有 Windows 版本,建議使用 Windows 筆電,並在課前一週收到通知時,先行安裝測試。Mac 使用者,請參考這篇文章「MedCalc on Mac,該怎麼做?」。

 

【建議從速】我們團隊過去的各種工作坊與研討會 (這裡這裡這裡這裡這裡),以及本課程前幾梯次(這裡這裡這裡這裡這裡),多迅速報名額滿,且廣獲好評,內容實用有效,學員生涯大放異彩。若課程合意,建議儘速報名。

 

【活動規範】會議進行期間,敬請配戴名牌,歡迎拍照打卡,禁止錄音錄影。

 

【退款規定】活動日期兩週前,取消報名,退款 24000。之後取消報名,退款 12000 元。若因個人因素無法前來,名額轉讓,主辦單位不另收手續費,以一次為限。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停班停課(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課日期,或協助改至其他梯次課程。新思惟國際,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刷卡發票】配合國家政策,刷卡後,發票即開立並寄出,無法更改。若日後轉售課程,由學員間自行處理學費與發票,新思惟國際不另介入。如有特殊發票需求,請來信聯繫。

【隱私聲明】為達學習效果最大化,此為團體課程,現場有工作人員拍照,作活動記錄,您的提問與作品,可能在隱去重要資訊後,用作上課內容範例,刊登於新思惟相關網站或出版品。若貴機構有更高的隱私需求,歡迎來信討論包班事宜。

 

【聯絡資訊】廖婉君  innovarad.inc@gmail.com

 

 

馬上報名

 

 

The post 2017 / 2 / 18 (六) 活動內容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科廷醫師關於術中 CT 應用於手術高風險之創傷性腦損傷病患的研究,獲 World Neurosurgery 刊登!

$
0
0

 

 

01_world_neurosurgery_chenkt

 

 

文章介紹

 

創傷性腦損傷 (TBI; traumatic brain injury) 後需接受手術的患者中,有一定比例的手術高風險 (SHR; surgically high risk) 個案會在手術後發生延遲性顱內出血、或病況變差的情形,因而需安排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手術。

 

針對 TBI-SHR 病患,在手術過程中能提供即時影像資訊之 imCT (intraoperative mobile computed tomography) 對於手術治療過程之幫助為何?即為作者團隊的研究主題。

 

作者團隊納入研究的 TBI 個案有 1017 例。在 59 例 (5.8%) 屬於 TBI-SHR 的病患中,有 33 例因為 imCT 之使用而變更了手術計畫。進一步分析發現受益於 imCT 的患者特徵包含小於等於 55 歲且術前 CT 發現有多處出血病灶、以及術中發生預期外事件(譬如顱內壓超過 20 mmHg、適當減壓後仍有急性腦水腫狀況)。

 

與傳統的 fixed-unit CT 相比,imCT 具備快速診斷的優勢,且在縮短加護病房住院天數、以及改善神經學預後方面皆有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期刊介紹

 

World Neurosurgery 前身為創立於 2008 年的 Surgical Neurology,目前為 WFNS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 的官方期刊。World Neurosurgery 的 2015 年 impact factor 為 2.685,期刊排名在臨床神經學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為 76/193 (Q2)、在外科學 (Surgery) 領域為 48/200 (Q1)。

 

 

再次恭喜陳醫師!

 

 

陳科廷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科廷醫師關於術中 CT 應用於手術高風險之創傷性腦損傷病患的研究,獲 World Neuro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昇翰醫師關於「機器人輔助部份腎切除術」用於超過 4 cm 腫瘤之原創論文,獲 International Urology and Nephrology 刊登!

$
0
0

 

 

01_iun_tsaish_03

 

 

文章介紹

 

相對於傳統的腹腔鏡部分腎臟切除手術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機器人輔助部份腎臟切除手術 (RaPN; robot-assisted partial nephrectomy) 的學習曲線較短,且早期經驗顯示兩者在腫瘤方面的預後並無顯著差別。

 

但是 RaPN 多應用於腎臟腫瘤小於等於 4 cm 之案例,用於超過 4 cm 腫瘤之文獻報告極少,且術前與術後的腎功能評估大多使用腎小球濾過率 (GFR;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反應的是整體的腎功能變化,無法精準評估手術腎臟之腎功能變化,因為對側腎臟會有代償機制。

 

因此作者團隊分享使用 RaPN 切除超過 4 cm 腎臟腫瘤之經驗,與腫瘤小於等於 4 cm 之案例進行比較。在腎功能評估方面除了 serum creatinine、estimated GFR,還應用了核醫 renal scintigraphy 技術來提供個別腎臟 (ipsilateral kidney and contralateral kidney) 之有效腎血漿流量 (ERPF; effective renal plasma flow) 資訊。

 

研究包含了 103 例接受單一腎腫瘤切除之連續個案,45 例腫瘤超過 4 cm 者為 case group、另外 58 例則為 control group。

 

分析結果顯示兩組之住院時間、輸血狀況、併發症比例、病理之 positive surgical margin 皆無顯著差異。Case group 的手術時間及 warm ischemia time 則顯著較長,estimated blood loss 顯著較多,另外有一位 case group 病患接受了 conversion surgery。至於 ipsilateral ERPF 與 contralateral ERPF 數據之術前與術後變化,在 case group 與 control group 間皆無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因此作者團隊認為使用 RaPN 切除超過 4 cm 之單一腎臟腫瘤,在安全性、可行性、與保留腎功能等考量下,可做為 nephron-sparing surgery 之選擇術式之一。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Urology and Nephrology 創刊於 1970 年,其中合併了 Geriatric nephrology and urology,目前已轉型成全電子版期刊。此期刊的 2015 年 impact factor 為 1.292,在泌尿與腎臟學 (Urology & Nephrology) 領域之排名為 57/77 (Q3)。

 

 

再次恭喜蔡醫師!

 

 

蔡昇翰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昇翰醫師關於「機器人輔助部份腎切除術」用於超過 4 cm 腫瘤之原創論文,獲 International Urology and Nephr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蘇柏嵐醫師關於 proportional assist ventilation 臨床應用之原創論文,獲 Critical Care 刊登!

$
0
0

 

 

01_critical_care_supl_01

 

 

文章介紹

 

VIDD (ventilator-induced diaphragmatic dysfunction) 意指呼吸器可能造成橫膈膜因萎縮、結構改變、收縮力下降而產生功能失常,維持適當程度的病患自主呼吸作功則為降低 VIDD 發生風險之法。

 

比例輔助通氣模式 (PAV; proportional assist ventilation) 將呼吸器壓力輸出與病患呼吸用力成固定比例,以促進自主呼吸做功、防止 VIDD。但實際應用時需謹慎調整輔助比例,以防止患者因 under-assist 而承擔過重之呼吸負荷、反造成呼吸肌疲勞。因此如何評估使用呼吸器病人的做功狀態,即為重要之臨床問題。

 

與呼吸系統力學 (respiratory system mechanics) 有關之 resistance 與 elastance 會隨患者狀態不斷變動,因此需常規監測方能在 over-assist 或 under-assist 出現時修正之。非侵入性的監測工具「PAV+」(PAV with load-adjustable gain factors) 便因應而生,PAV+ 會依據瞬間的 flow 與 volume 而自動、且即時調整呼吸器的壓力輸出。

 

Carteaux 於 2013 年發表關於 PAV + 之前瞻性研究,論文中提供了臨床可行之查找表 (look up table),用 peak airway pressure 與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 之差估計 peak muscular pressure,方便 bedside 快速調整 PAV gain 讓患者處於 predefined comfort zone。

 

Carteaux’s method 有前提假設(譬如 triangular muscular pressure waveform 等),因此其預估的 respiratory muscular PTP(pressure time product、壓力時間乘積)與參考標準 oesophageal PTP (PTPoes) 間存在準確度問題。此點即為作者團隊之研究目標,藉由前瞻式研究做初步驗證。

 

 

期刊介紹

 

Critical Care 是 BioMed Central 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95(已連續八年超過 4 分,每年文章數多為兩、三百篇)。期刊在重病照護醫學 (Critical Care Medicine) 領域之排名為 7/33 (Q1),相當不錯。

 

 

再次恭喜蘇醫師!

 

 

蘇柏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蘇柏嵐醫師關於 proportional assist ventilation 臨床應用之原創論文,獲 Critical Car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ketamine 用於電痙攣療法之統合分析研究,獲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
0
0

 

 

01_en_tsengpt_14

 

 

文章介紹

 

電痙攣療法 (ECT;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廣泛用於治療嚴重、頑固型之重度憂鬱症 (MD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治療時會搭配麻醉與肌肉鬆弛藥物,因此病患在治療過程不會感到痛苦和不適。

 

傳統上搭配 ECT 之麻醉藥物有 methohexital、propofol、或 thiopental,近年來則有不少論文研究改用 ketamine 能否有更佳之療效。Ketamine 是一種短效麻醉劑,且被認為具有 antidepressant effect 而有許多文獻探討其可能之作用機制。

 

但是關於 ketamine 用於 ECT 療效之議題,不論是在許多臨床研究論文、或者近年發表的統合分析文章 (201420152016) 中,皆顯示仍無定論。近期在學術網路上新增了數篇設計優良之文獻,因此曾醫師團隊做了更新的統合分析研究,與世界分享。

 

分析結果顯示 ketamine 用於 ECT 之 antidepressant effect 在短期(1-2 週)與中期(3-4 週)療程,皆顯著優於其他麻醉藥物;但是與對照組相比 ketamine 亦顯著有較明顯之副作用、以及較長之恢復期,這是臨床醫師在實務上需注意之處。

 

 

期刊介紹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是歐洲神經醫學藥理學會 (ECNP; Europe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的官方期刊,偏重精神疾病、精神藥品相關領域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文章,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409,在下列領域之排名皆為 Q1 期刊:Clinical Neurology (32/193)、Neurosciences (57/256)、Pharmacology & Pharmacy (35/255)、Psychiatry (26/142)。

 

 

再次恭喜曾醫師!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ketamine 用於電痙攣療法之統合分析研究,獲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7 / 2 / 18 (六) 已額滿

$
0
0

 

 

thanks-01

 

 

感謝各位舊雨新知的支持,《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2 / 18 (六) ,已額滿。

 

若您對我們的各種課程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第一時間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新思惟國際 與 全體講師,將持續投注心力在課程準備,提供給您理想的學習體驗!

 

若您已刷卡,但還沒填表,或有其他問題,請來信 innovarad.inc@gmail.com 廖婉君小姐。

 

謝謝。

 

新思惟國際 全體團隊 敬上

2016/12/11 0:05a

 

 

The post 2017 / 2 / 18 (六) 已額滿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6 / 12 / 10 (六)「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

$
0
0

 

 

00cover

 

 

歲末年終,這次的兩位得獎者,都採用「寒冷中帶溫暖」的配色,加上非常嚴謹的畫面構成,如上圖 GIF 動畫,X-Y 軸能做到一模一樣,非常不容易。一起來看看!

 

 

江佩璋醫師

 

 

11

 

 

江佩璋醫師出道甚早,從醫學生時代就對視覺呈現相當注重,在新思惟簡報課甚至還因特殊表現,獲得「特別表揚」。這次在互動實作時間,也用極高的專注與細膩度,處理出一整套相當不錯的投稿圖。

 

在這裡,我們放上幾張不同種類的數據圖,您可以發現,即使呈現的數據不同、方式不同,但 X-Y 軸的文字大小近似,且風格一致。常見的字體不統一、大小差異太多、顏色不統一、配重不統一等問題,江醫師全部都避開了。非常不容易!

 

 

13

 

 

16

 

 

圖片上唯一能繼續微調的,大概是文字框與裡頭文字的關係。當我們使用文字框的時候,要盡量讓文字的上下左右邊緣,離框等距,或至少上下一致、左右一致。目前江醫師的框,在左邊留下的空間較大,比較可惜。稍微拉一下邊界,就能解決。

 

另外,Figure legend 不建議以圖片形式儲存,直接打在 manuscript 即可。以比賽來說,比較適合的載體,是上傳圖片後,以文字呈現的留言說明。

 

 

17

 

 

表格處理一樣非常專業,請仔細看,雖然個別欄位寬度不同,但最後江醫師將 Table 1 與 Table 2 的寬度,處理成一模一樣,整體性特別好!

 

恭喜江醫師!

 

 

陳昭賢醫師

 

 

21

 

 

陳昭賢醫師的數據圖組,屬於那種 reviewer 第一眼看到,就啟動「不錯喔,我來挑挑看你有沒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的勝部流程。通常,啟動這種流程後,只要 reviewer 連續挑三個細節,你都做得比 reviewer 火眼金睛要求得還要高,接著讀內文都只是確認而已,文章幾乎是收定了。

 

陳昭賢醫師的加註部分,選擇不用文字框,這樣也不錯,少一個設計少一個錯,這點超越了江醫師的作品。顏色使用深紫淺紫做搭配,高雅大方,如果投稿到主視覺為紫色的 open access 期刊,這是很好的加分項目!

 

 

22

 

 

陳醫師在細節上做得真的是令人激賞,這三張圖,我們疊成 GIF 給各位看。

 

在 X-Y 軸的處理上,已經精準到「一模一樣」的程度,實在無話可說。實際跑過統計軟體的朋友們一定知道,這並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三次統計,除了需要將設計風格存起來之外,還需要將三個數據圖處理視窗擺成一模一樣。後續的 PowerPoint 處理也不能「走鐘」。非常非常不容易。

 

 

27

 

 

表格處理,甚至為了閱讀方便,橫線還設計成灰色,讓數字更為明顯。其中 < 小於符號與後面的文字,更有一個半形空格隔開,閱讀更為舒爽大器。實在是表格界的精品!

 

陳醫師的設計,精準、專業、穩重且不浮誇,恰如其分的呈現了專業數據內容。他日用同樣的流程處理自己的研究,一定能讓 reviewer 愛不釋手!

 

恭喜陳醫師!

 

這次得獎的兩位醫師,都上過新思惟的簡報課,也融會貫通視覺設計的技術,應用在研究數據呈現上。如果您也有興趣的話,歡迎參考我們的近期課程喔!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6 / 12 / 10 (六)「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6 / 12 / 10 (六) 課程滿意度 與 手寫回饋

$
0
0

 

 

00_20161210_radar

 

 

給籌備團隊的匿名回饋,分數平均落在 4.68 以上,單堂最高分更達到 4.88,謝謝大家的肯定。

 

根據課前的統計分析,本次的學員組成如下:

 

  • 準備起步的學員多(無發表經驗者 29 位的同學)
  • 住院醫師人數最多,佔 49%。
  • 非醫師的學員背景有神經領域的博士生、財務領域的助理教授、心理師等。

 

手寫回饋內容非常精彩,有多位朋友分享了過去的挫折,與各種無效嘗試的心路歷程,很榮幸新思惟的課程能給您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啟發!

 

各種匿名建議,我們均已在會議中提出討論,將持續改進。感謝各位的參與和鼓勵!

 

 

最新活動

 

 

20161210_mepa_00001

 

20161210_mepa_00002

 

20161210_mepa_00003

 

20161210_mepa_00004

 

20161210_mepa_00005

 

20161210_mepa_00006

 

20161210_mepa_00007

 

20161210_mepa_00008

 

20161210_mepa_00009

 

20161210_mepa_00010

 

20161210_mepa_00011

 

20161210_mepa_00012

 

20161210_mepa_00013

 

20161210_mepa_00014

 

20161210_mepa_00015

 

20161210_mepa_00016

 

20161210_mepa_00017

 

20161210_mepa_00018

 

20161210_mepa_00019

 

20161210_mepa_00020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6 / 12 / 10 (六) 課程滿意度 與 手寫回饋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劉文智醫師關於板機指病患於 percutaneous release 後接受類固醇注射是否有幫助之研究,獲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刊登!

$
0
0

 

 

01_kjms_liuwc

 

 

文章介紹

 

板機指 (trigger finger) 的學名是「手指屈肌腱的狹窄性肌腱鞘炎」,為骨科門診的常見病灶之一,主要是因為手指過度使用造成肌腱發炎。

 

視個案狀況之治療選擇包含休息、物理治療、口服消炎藥、注射類固醇、與手術治療 (surgical release) 等。手術治療原理為切開韌帶、使肌腱可自由滑動,手術方式則有 open release、以及微創的 percutaneous release (PR)。

 

過往關於 PR 的研究多著重在術後療效、疼痛、復發、與神經損傷等併發症,較少提及術後伸展遲滯 (extensor lag) 的問題。伸展遲滯可能導因於 incomplete release、伸肌腱沾黏、發炎反應、或術後疼痛,而類固醇注射或可減少伸展遲滯之發生、縮短恢復期。

 

另外,有篇 2009 年的研究指出,類固醇注射加上 open release 手術在治療板機方面是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進一步探討 PR 加上類固醇注射能否縮短術後之恢復期(目標為達到 unlimited range of motion),則為本篇論文之研究主題。

 

作者團隊將接受 PR 之病患分成接受類固醇注射組 (steroid group) 以及無類固醇注射組 (nonsteroid group),分析結果發現兩組在回復正常工作所需之平均時間、殘餘之伸展遲滯比例、以及術後 12 週時的 success rate 上皆無顯著差異。

 

論文結論說明 PR 在治療上是有效的,但額外的類固醇注射則未能提供更快速的預後。另外,容易發生伸展遲滯之狀況為患部在中指、high grade 之板機指病患,其中 85% 的伸展遲滯可在復健後得到消除、不需接受另外的手術。

 

 

期刊介紹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KJMS) 是高雄醫學大學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創辦的 open access 期刊,於 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000,在研究與實驗醫學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的排名為 104/124。

 

 

再次恭喜劉醫師!

 

 

劉文智醫師與新思惟

 

  • 劉文智醫師所參加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十一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劉文智醫師關於板機指病患於 percutaneous release 後接受類固醇注射是否有幫助之研究,獲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8 小時,突破論文寫作的碰壁期。

$
0
0

 

作者:馬偕醫院 胸腔內科 陳昭賢 醫師

 

 

mepa_20161210-308

 

 

每次聽到著作等身的講者介紹,總是覺得他跟我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不過今天,似乎瞥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鑰匙。

 

 

簡單可複製的防呆架構

 

這堂《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也維持了新思惟小班工作坊的實用精神,用短短一天的時間讓學員可以具備完成最小可行論文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的能力。

 

首先陳一銘醫師提供了防呆的模板架構,說明論文的每個部分需要什麼東西,讓新手按圖索驥就可完成一篇架構完整的論文;接著不像大學的教授要我們把整個生物統計搞懂,陳一銘醫師只提供完成論文需求的統計學常識;吳爵宏醫師及互動實作時間,讓我們學會如何完成清楚好懂的圖表。學會這些,回家似乎就能開始如法炮製一篇像樣的論文。

 

我們初學者的論文,往往停留腦袋中或是在電腦裡,不知道要怎麼完成。我們四處學習、一改再改,就是沒有把它給投出去、或是一被期刊拒絕就萬念俱灰。

 

 

學術生涯由名詞變成動詞

 

在今天的工作坊後,我瞭解到真正論文寫作的學習是在投稿之後,經由一來一回的修改、審稿者的建議才能快速進步,不能只是想或是閉門造車,而是在做中學。一旦論文完成不用冀求第一次就完美,只要努力寫到可以刊登的程度,繼續往前著手下一篇,才能越寫越好。學會論文寫作簡單可複製的架構,或許可以縮短摸索、寄出前的學習曲線,讓我們的學術生涯由名詞變成動詞。

 

 

專業是論文生產的核心

 

選擇、培養什麼樣的專業,比選擇什麼樣的論文題目還要重要。作為一名論文的初學者,腦中想的總是有什麼題目可以寫成論文?東寫一篇、西寫一篇,每篇都要從新開始,不僅事倍功半、而且沒有累積性。

 

聽完吳爵宏醫師的故事,我發現穩定的論文產出與學術地位的核心,是紮實的專業。就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當一再重複的做出心得,在這個領域中成為數一數二的一員,就有機會從一篇 original article 衍生出 review article、visual vignette、letter to the editor、correspondence、author reply……等一系列的文章。若是熱心教學、交流,更能拓展學術的舞台。

 

 

做好時間管理,事半功倍。

 

若要學術起飛,時間的質比量更為重要。蔡依橙校長以飛機起飛比喻,「起飛沒在分段跑的」,若是想要學術起飛,要把學術當成是第二份工作,一週得要投注 50 個小時,累積一段時間的超高密度、一口氣突破學習曲線最初的碰壁期,才能有初步的收穫、開始事半功倍、進入甜蜜期。

 

若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投注再多的總時數,很可能篇篇難產,待到天荒地老才有零星的幾篇得以刊登。

 

短短一天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不只教初心者也能學會的 how to、還傳授量產論文的核心心法。對一個不得其門而入的初學者,這是一筆划算的投資。

 

(釔編按:陳昭賢醫師在互動實作完成的高品質統計圖表,獲得「統計圖表大賽」恭喜陳昭賢醫師!)

 

 

mepa_20161210-493

 

 

最新活動

 

 

The post 8 小時,突破論文寫作的碰壁期。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該在 PGY 或住院醫師時期就來上

$
0
0

 

作者:台南市立醫院 家醫科 陳姿吟 醫師

 

 

mepa_20161210-247

 

 

最早是從臉書上的一個朋友分享文章,得知新思惟國際。追蹤訂閱後,看到論文寫作的課程,每每都很心動,可是遲遲沒有阿莎力地把卡刷下去(大家知道的 @@)。就這樣過了一年多,閱讀過無數的新思惟校友上課後的心得,決定也該親自的來體驗一下,畢竟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自己。

 

 

統計只記得 p<0.05 的初學者

 

自己是個初學者,對於統計也只記得「p<0.05 有意義」,既然校長說很多初學者都能進入狀況,我暫時擱下心裡的恐懼,在課程的前一天打開 MedCalc,想說先來熟悉看看,哪知每個字都看得懂,湊起來竟不知是啥碗糕,帶著忐忑的心情,就這樣去上課了。

 

 

助教很有耐心,任何問題都可以問!

 

課程內容很緊湊,容不得一刻的發呆放空,因為每分每秒都是精華呀!諸位老師豐富的研究經驗穿插在課堂講課內容中,是最大的賣點,在外面的世界找不到這樣的師資與課程內容。由於老師群都是仍活躍於研究論文領域中的人,對於寫論文實際面會遇到的問題能一一點出,告訴我們「眉角」在哪裡。

 

到了互動實作時間,我照著書上的引導,緩緩地開始作圖。聽見隔壁同學問助教的問題,討論著他實際寫論文時遇到的統計瓶頸,不禁覺得我真的是幼幼班的。但我心底想:我都來上課了,別帶著問題回家,今天至少要把圖做出來!

 

於是我厚著臉皮開始找助教幫忙。我連符號 Δ 在哪找也問助教、排版問題也問助教,助教很耐心的指導我,真的很感動!看著自己做出來的圖,發現原來我也可以,是一種很棒的感受!也才明白老師說的,我們因為大學時對統計錯誤的認識,使我們默默地與統計築起了一道牆,但其實它沒那麼可怕。

 

在一整天的課程裡,我看見要完成一篇論文需要注意很多細節,從研究主題、論文寫作架構、統計圖表呈現、參考文獻統整、如何排版、如何選擇投稿期刊至投稿後可能的狀況,每一個小小的細節處理好,論文成功刊登是很自然的事。

 

 

如果早一點來,人生會更不一樣。

 

更特別的,是老師分享經驗有些是失敗的、不光彩的,卻很真實、很正面。例如校長分享,投稿被 rejected,表示有 reviewer 仔細看過你的研究耶!等同於在念研究所,有人直接回饋了你的作品,用這樣的角度想,就會覺得付出努力是值得的。

 

如果我晚出生個幾年,我想我會在畢業時或 PGY 就來上這堂課,也許住院醫師的這幾年會變得很不一樣,多了很多機會。不過,開始永遠不會太晚,上課只是個開始,藉著新思惟的幫助,引導出方向。

 

看著這些新思惟之友們在論文界耕耘出一片天地,激勵我的是他們的態度,同樣身在醫療界,我們都明白現在醫療界最真實的景況,而新思惟之友靠著積極的態度與努力,成功地克服了困境,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穫!

 

 

最新活動

 

 

The post 該在 PGY 或住院醫師時期就來上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5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