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5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吳伶穎醫師團隊,關於壓力性尿失禁之手術方式的比較研究,獲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刊登!

$
0
0

 

 

01_kjms_WuLY

 

 

文章介紹

 

壓力性尿失禁 (SUI;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是婦女尿失禁的最常見可能,可能會對患者的社交及生活品質造成負面影響。嚴重尿失禁患者經保守治療與訓練後,若無明顯改善,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起初,1961 年的 Burch 懸吊術 (Burch colposuspension procedure) 被視為黃金標準術式。

 

Ulmsten 於 1996 年發表無張力陰道吊帶術 (TVT; tension-free vaginal tape),使用吊帶置放於中段尿道來強化恥骨尿道韌帶。僅需局部麻醉、以微創方式進行的 TVT,因為效果好,已成為治療婦女壓力性尿失禁最受歡迎的術式之一。

 

原先 TVT 的置放路徑為經過恥骨 (Pubovaginal Slings),為了降低穿過恥骨後區可能引起的併發症,Delorme 在 2001 年時提出經閉孔無張力吊帶術 (TOT; Transobturator Tape)。經過系統性回顧與前溯性研究後,發現 TOT 與 TVT 總體而言成效相近。

 

2007 年發展出的單一傷口吊帶手術 (SIS; single-incision sling) 除了只在陰道壁上留下單一切口,與傳統的吊帶手術(TVT 與 TOT)相比還有較低的術後疼痛程度、較少的併發症(如膀胱或主要血管損傷)等優點。

 

但是文獻上針對 SIS 與 TOT 在療效上的比較則不太一致,一篇前溯性研究顯示 SIS 術後一年的治癒率達 90.6%;另有兩篇研究顯示兩種手術的療效相近;一篇統合分析研究表示 SIS 與傳統的吊帶手術相比有較差的治癒率、以及較高的再次手術比率。

 

因此,吳醫師參與的團隊以臨床成果為比較目標,研究 SIS 與 TOT 之療效。分析結果顯示 SIS 有較少的術中失血量、較短的手術時間與住院期間、較低的暫時性排尿功能異常比例。因此研究團隊認為 SIS 在療效與安全性上,都與 TOT 近似。

 

 

期刊介紹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KJMS) 是高雄醫學大學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創辦的 open access 期刊,於 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000,在研究與實驗醫學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的排名為 104/124。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伶穎醫師與新思惟

 

  • 吳伶穎醫師所參加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三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伶穎醫師團隊,關於壓力性尿失禁之手術方式的比較研究,獲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青陽醫師關於 neoadjuvent therapy 後接受手術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之預後評估研究,獲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刊登!

$
0
0

 

 

01_JTD_03_WuCY

 

 

文章介紹

 

非小細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的 locally advanced 的患者,常先接受 neoadjuvent therapy 做初步治療,若 down stage 後進入能開刀的狀態,才會安排 curative resection 手術。

 

吳醫師曾有篇文章發現,手術後相同病理分期的患者中,「曾接受過」 neoadjuvant therapy 者的整體預後較差。對於這類患者的預後評估,術後的「病理分期」、與術前的「臨床分期」都有無法滿足之處。因此吳醫師以自己醫院的資料進行研究,嘗試建立臨床上方便使用的預後評估法則。

 

分析結果顯示「腫瘤超過 5 公分」、「轉移淋巴結佔所有淋巴結的比率超過 0.065」可以作為無病存活期 (disease free survival) 的評估因子,其中腫瘤大小的重要性又更高。依此標準衡量後,可給予預後較差的患者更積極的術後追蹤、與輔助治療。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JTD) 於 2009 年創刊,2011 年被 PubMed 收錄,2013 年被 SCI 收錄。2014 年的 partial impact factor 為 1.783,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649。JTD 是下列學會的官方期刊:Guangzhou Institute of Respiratory Diseas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The Society for Thoracic Disease。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青陽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青陽醫師關於 neoadjuvent therapy 後接受手術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之預後評估研究,獲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培養臨床感,解決病人問題。

$
0
0

 

作者:臺大醫院 新竹分院 胸腔內科 耿立達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耿立達醫師之醫療影像分享,獲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刊登!

 

 

MEPA_20160409-153

 

 

前陣子,小弟的一篇醫療影像分享,很幸運的被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PMJ) 刊登。沒想到 3 天後,我竟收到新思惟團隊的恭賀信(新思惟團隊真是太強了)。1 個月後,小弟的名字就出現在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網頁上(灑花 XD)!

 

(釔編按:耿立達醫師在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十一梯次中,曾獲得「統計製圖大賽」。)

 

後來經過強者我同學 Cheng-Hsien Huang 的轉貼與新思惟的介紹,文章的能見度大開(PMJ 的 Article Usage Statistics 顯示 2016/7 的 abstract 下載次數為 531 次,但是新思惟網頁的閱讀次數這 5 天已有 384 次),令我深刻體會,出書要找名人寫序,以及選擇正確通路的重要性!因此小弟想趁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自己身為一隻研究魯蛇的心路歷程。

 

 

尋找研究的起點並培養臨床感

 

這篇文章起源於小弟之前在 ICU 照顧一位婆婆的經驗。被當成急性氣喘發作的她,在 ICU 裡的理學檢查發現她雙側肺部的 wheezing 其實是從胸骨上的 stridor 傳下來的,再經過一系列檢查才發現她是因 innominate artery 壓迫氣管導致 tracheomalacia,最後病人順利出院。

 

蔡校長在《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課前問答直播第一彈回答「沒有臨床研究經驗的菜鳥住院醫師,如何踏出研究的第一步?」時,說要培養「臨床感」,真是讓我這個沒有臨床研究經驗的菜鳥主治醫師也猛點頭。所有研究都是為了解決病人的問題,而臨床感正是找出病人問題的那把鑰匙。

 

這個病患在我幫她做支氣管鏡檢查時,也是因為這樣靈光一現,才請技術員幫忙留下影片檔(一般只會留圖檔),可以在之後投稿用。因此,即使是工作繁忙的重症加護醫師,也能在努力照顧病患的同時,找出值得與大家分享的個案!(廣告一下,歡迎各位學弟妹一起加入胸腔暨重症醫師的行列,解決全球最低的重症醫師荒 XD)

 

 

選擇 Image Section 投稿而非 Case Report

 

決定將該個案投稿時,我曾經猶豫要選擇投期刊裡 image in medicine 或是case report 哪一個 section。後來決定選 image section 原因有二:一是字數可以較短,比較容易準備,適合個性懶惰又時間不多又英文不好的人(像小弟),二是該個案的 image 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self-explanatory),即是只看 image 本身也能知道病人是甚麼問題。

 

看蔡校長在《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課前問答直播第一彈時發現,自己選擇個案研究投稿,正是校長對沒有 original study 的研究新手的建議。有興趣研究卻苦無題材的朋友們,不妨從身邊就有的個案開始進行。

 

 

關於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選擇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投稿,有一部分是因為之前就曾投稿過,另外則是看到前同事,也是新思惟之友賴怡君醫師的成功經驗。如同賴醫師所言,PMJ 對於文章的要求應該是具有教育意義,而且對象是一般醫師 (general physician),並不特別要求罕見疾病。因此,也許是 a rare disease presented with common sign (wheezing) 這點頗具教育意義的關係,在我上班顧病人、下班顧小孩,用盡洪荒之力後完成投稿的回應居然是 minor revision (provisionally accepted),真是運氣很好。

 

 

給正在起步的人鼓勵與指引

 

其實在眾多新思惟強者面前,分享這樣的心得真是感到害羞。感謝新思惟團隊的蔡瑋琳醫師在 E-mail 裡鼓勵我「您的分享可以給更多正在起步的人鼓勵與指引」,讓我提起勇氣分享自己的笨拙的心路歷程。身為臨床醫師,看到病人變好,就是莫大的快樂;看到自己的經驗能與世界分享,心中更是快樂。

 

 

最新活動

 

 

The post 培養臨床感,解決病人問題。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毛畯台醫師、陳天心醫師團隊關於 IABP 應用於嚴重心因性休克之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
0
0

 

 

01_PLOSONE_MaoCT_ChenTH

 

 

文章介紹

 

急性心肌梗塞合併心因性休克患者,即使早期接受侵入式的積極治療(如心導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其死亡率仍為 40% 到 60%。因而發展出許多輔助方式來搭配藥物進行治療,以提供血液動力學支持、穩定病況。主動脈內氣球幫浦 (IABP;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可減少後負荷、並改善冠狀動脈血流,即為一種可應用於這類病患的治療技術。

 

IABP 自 1968 年發展至今已是一種成熟的技術,但用於急性心肌梗塞合併心因性休克患者的成效如何,過去在研究上的結論不盡相同(譬如 2001 年美國 23810 人的國家級研究顯示可降低 18% 在院死亡率2011 年隨機對照試驗之系統性回顧顯示對存活無明顯助益)。

 

因此近年有參考性更高的文章發表,2012 年刊登於 NEJM 的德國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的 IABP-SHOCK II 臨床試驗,顯示 IABP 對減少 30 天死亡率沒有明顯幫助。2013 年刊登於 Lancet 也是開放式多中心、隨機對照的 IABP-SHOCK II 試驗顯示 IABP 也沒有減少患者之一年死亡率。

 

毛醫師與陳醫師團隊參考 NEJM 這篇德國論文中的 supplementary appendix of IABP-SHOCK II,發現 IABP 組有 95% 接受了強心藥物 (inotropic agents) 以穩定血壓,而依據強心藥物劑量與一個月死亡率可以合理推測:此試驗中有很高比例的輕度與中度心因性休克患者。

 

因此,為了分析 IABP 對於重度心因性休克患者之成效,毛醫師與陳醫師團隊用健保資料庫資源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對於這類患者,IABP 無法降低心肌梗塞的復發機會、對減少之後的心血管死亡事件亦無幫助。而 IABP 有所助益的項目為:減少住院期間洗腎、中風、肺炎、與休克的機會。此結果可供進一步醫學研究、與臨床決策之參考。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近年來最知名的 open access 期刊之一,對傳統的學術期刊營運模式,產生相當大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057,於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 期刊 (11/63)。

 

PLOS ONE 創始於 2006 年,是網路原生學術期刊,期刊的 MeSH term 為「Medicine、Science」,收錄範圍廣泛,對論文發表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

 

更多關於 PLOS ONE 以及更深入的相關討論,請參考蔡校長的兩篇部落格文章:「PLOS ONE:我該不該投這本期刊?」、「年輕研究者,真有機會做出一片天嗎?」,以及臉書上關於審閱速度的建議

 

 

再次恭喜兩位醫師!

 

 

毛畯台醫師與新思惟

 

 

 

陳天心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毛畯台醫師、陳天心醫師團隊關於 IABP 應用於嚴重心因性休克之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徐惠玲醫師關於磁振血管攝影評估不同材質顱內支架之研究,獲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刊登!

$
0
0

 

 

01_JNIS_HsuHL

 

 

文章介紹

 

非侵入式地評估顱內血管支架,對影像學來說一直都是困難任務。徐醫師團隊之前即發表過相關論文,以電腦斷層之能譜影像評估金屬支架的研究;本次則使用無輻射的磁振血管攝影 (MRA) 來設計體外實驗,以不同濃度顯影劑與不同磁場強度 (1.5T MRA、3T MRA) 針對兩種材質的支架進行研究。

 

第一種支架為 nitinol 材質(鎳和鈦的非磁性合金),過往文獻發現其在 MRA 中造成的假影較不鏽鋼支架、鈷支架為少。第二種支架為不鏽鋼材質,於實驗設計中作為對照組。研究結果發現在 1.5T MRA 或 3T MRA 下、在各種不同顯影劑濃度中,nitinol 支架的管腔可見度都優於不鏽鋼支架。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JNIS) 是下列學會或團體之官方期刊:Society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SNIS)、Interventional Chapter of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Hong Kong Neurological Society、Canadian Interventional Neuro Group、Neuroradi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JNIS 於 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959,在神經影像學 (Neuroimaging) 領域的排名為 6/14 (Q2)、在外科學 (Surgery) 領域則為 36/199 (Q1)。期刊自行統計的原創論文接受率約 48%,平均審稿週期為 22 天,接受後到線上刊出間隔為 15 天。

 

 

再次恭喜徐醫師!

 

 

徐惠玲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徐惠玲醫師關於磁振血管攝影評估不同材質顱內支架之研究,獲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劉俞旻醫師之個案報告,獲 Case Reports in Cardiology 刊登!

$
0
0

 

 

01_CRIC_Lawrence_Liu

 

 

文章介紹

 

評估心臟冠狀動脈時,具臨床意義的狹窄為 50% 以上,狹窄程度 70% 以上則需考慮侵入式的治療。50% 到 70% 之間的邊緣性病灶 (intermediate coronary lesions),便處於藥物治療或侵入式治療間的模糊地帶。

 

血流儲備分數 (FFR;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可評估冠狀動脈的狹窄是否造成血流量不足、可能引起心臟缺氧,FFR 表示狹窄的冠狀動脈能供應之最大血流與理論上無狹窄時預期可到達的最大血流之比,正常情況下的 FFR 比值為 1。

 

因此 FFR 被用來作為治療邊緣性病灶時的參考工具,若 FFR 小於或等於 0.8 時便需考慮給予侵入式治療,這樣的 FFR-guided PCI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被證實能改善多冠狀動脈疾病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之治療成果、以及減少穩定型冠心症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患者之死亡率及併發症

 

若單條冠狀動脈有多處狹窄病灶,就很難評估各別病灶造成的功能缺損之嚴重度差異,本論文報告的便是這樣的案例。劉醫師團隊於冠狀動脈內注射 adenosine 以協助做出適當的治療決策,並於文章中分享相關經驗與判讀技巧。

 

 

04_LiuYuMin

 

 

各位可以發現論文中的圖片即為劉醫師在《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課程當天的得獎作品,劉醫師跟新思惟團隊表示,「不小心 得獎後順勢投稿到 EuroPCR(歐洲心血管介入會議),獲得接受。出國發表後配合醫院政策投到期刊(沒特別對期刊選擇做功課),經 minor revision 便登出了。」

 

另外,劉醫師參加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後,進一步整理自己院內的心導管 FFR 資料,也成功投稿至 TCTAP (Impact of Sex Differences on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Is Influenced by Lesion Location)。

 

劉醫師非常努力與積極,做好準備並遇到機會,便乘風而起。

 

 

期刊介紹

 

Case Reports in Cardiology 是創刊於 2011 年的 open access 期刊,期刊自行統計的接受率約 37%,平均審稿週期為 52 天,接受後到刊出間隔為 27 天。

 

 

再次恭喜劉醫師!

 

 

劉俞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劉俞旻醫師之個案報告,獲 Case Reports in Card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劉俞旻醫師參與之基礎研究,獲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刊登!

$
0
0

 

 

01_JBS_Lawrence_Liu

 

 

文章介紹

 

斑馬魚 (Zebrafish、學名 Danio renio) 在胚胎發育上的許多調控蛋白質之表現位置與時間近似哺乳動物,劉醫師參與之團隊長期以斑馬魚進行研究,發現一個在脊椎動物中具高度保留特性的蛋白 THSD7A (thrombospondin type I domain containing 7A) 能夠引導內皮細胞的移動和血管形成。

 

但是 THSD7A 的確定起源、以及在神經血管發育過程中的作用,目前仍不清楚,因此劉醫師參與之團隊在過去的成果上繼續進行研究。

 

本次以斑馬魚為模式生物的實驗中,作者團隊發現 THSD7A 由初級運動神經元 (primary motor neurons) 表現,藉由 Notch-dll4 訊息傳遞路徑調控血管發育。因此,THSD7A 是有潛力的神經與血管系統之共同指引分子 (angioneurin),在未來或可提供特殊的治療可能。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生醫科學雜誌)於 1994 年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4 年升格為科技部)的支持下創刊,目前是全電子版的 open access 期刊。本期刊由國內學者擔任主編,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組成編輯委員會,是以英文出版的國際性學術期刊。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在 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935,於細胞生物學 (Cell Biology) 領域的排名為 101/187 (Q3)、於研究與實驗醫學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的排名為 45/124 (Q2)。

 

 

再次恭喜劉醫師!

 

 

劉俞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劉俞旻醫師參與之基礎研究,獲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FGF 與重度憂鬱症之統合分析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Medicine06_TsengPT

 

 

文章介紹

 

重度憂鬱症 (MD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會造成失能,是社會經濟的顯著負向因子。目前文獻認為與 MDD 病理生理學有關之可能機轉包含了 neurodegeneration、dysfunction of neurotrophic factors、以及 oxidative stress。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 (FG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家族與 MDD 之研究即為其中一部分,但是在已發表文獻中,結論不盡相同。

 

在 2012 年 Turner 的回顧文章將過往發現做了整理,但其中多為動物實驗以及體外實驗。近年來有更多臨床研究探討 FGF 以及 MDD 之主題,因此曾醫師團隊抓緊機會用統合分析方法更新相關知識。

 

分析後發現與健康的對照組相比,MDD 患者的周邊 FGF-2 蛋白質 level、以及中樞 FGFR1 (FGF receptor-1) RNA level 都顯著較高;中樞 FGF-2 level 在兩組間則無顯著差異。作者團隊希望此初步結果對未來的實驗設計、與相關研究能有助益。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 (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723 分。

 

2015 年起,撤除 paywall,改為全面開放,並將營運模式轉成 open access,向投稿的作者收取文章處理費。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Medicine 是從傳統期刊轉型,在學術圈引起不少討論、如臉書的 [open access journal 討論:PLOS ONE vs Medicine] 討論串。

 

Medicine 的 2015 年 impact factor 在 2016 年 6 月 JCR 公布的資料為 1.206,從 Q1 期刊摔到 Q3 期刊 (77/151)。但是 2016 年 7 月 JCR 公布的資料則顯示其 impact factor 回升到 2.133(Q2 期刊),對此現象有興趣的朋友請觀看這一則蔡校長的臉書發文

 

 

再次恭喜曾醫師!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FGF 與重度憂鬱症之統合分析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大腸急躁症」與「躁鬱症」之統合分析與系統性回顧文章,獲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Medicine07_TsengPT

 

 

文章介紹

 

大腸急躁症 (IB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為沒有腸胃道疾病下,出現腹痛及排便型態改變的症狀,目前仍不清楚病因。不少 IBS 患者也有精神疾病相關問題,如焦慮症、慢性疲勞症候群、憂鬱症。

 

2015 年的一篇 case-control trial 顯示細胞激素 (cytokines:TNF-α、IL-8、IL-10) 濃度異常與 IBS 症狀、以及抑鬱情緒之嚴重度皆有顯著相關。一般認為,細胞激素在躁鬱症 (bipolar disorder) 的病理學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臨床上有時會用抗憂鬱劑作為 IBS 的輔助藥物,若患者合併有躁鬱症便可能增加 phase-shift、躁期發作之風險。故作者團隊假設 IBS 與 躁鬱症有某些共同的病理學機制,進一步分析這兩種疾病的共病症比率 (comorbidity rate) 為何。

 

曾醫師團隊以統合分析與系統性回顧方法進行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IBS 族群顯著有較高的躁鬱症盛行率。因此在治療 IBS 患者時,若考慮開立抗憂鬱劑作為輔助藥物,需小心躁期發作的風險。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 (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723 分。

 

2015 年起,撤除 paywall,改為全面開放,並將營運模式轉成 open access,向投稿的作者收取文章處理費。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Medicine 是從傳統期刊轉型,在學術圈引起不少討論、如臉書的 [open access journal 討論:PLOS ONE vs Medicine] 討論串。

 

Medicine 的 2015 年 impact factor 在 2016 年 6 月 JCR 公布的資料為 1.206,從 Q1 期刊摔到 Q3 期刊 (77/151)。但是 2016 年 7 月 JCR 公布的資料則顯示其 impact factor 回升到 2.133(Q2 期刊),對此現象有興趣的朋友請觀看這一則蔡校長的臉書發文

 

 

再次恭喜曾醫師!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大腸急躁症」與「躁鬱症」之統合分析與系統性回顧文章,獲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要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

$
0
0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研究躁鬱症不同時期中,三種神經滋養因子變化的統合分析論文,獲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刊登!

 

 

01_innovarad_jpr_tsengpt_share_IRAM_20160515-699

 

 

當收案困難的疾病遇上冷門的主題

 

神經滋養因子 (neurotrophic factor) 在精神疾病患者的變化,已經有越來越多文章在探討這個主題,光是本團隊就已經有 GDNF、VEGF、IGF-1、NGF,與近年來最夯的 BDNF 等文章相繼刊出,而這些神經滋養因子在精神疾病三大病(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躁鬱症)之間變化的排列組合,又能創造出許多可供討論的變化。

 

然而在這三大病中,躁鬱症是其中盛行率最低的一個,收案遠較另外兩種疾病困難,當收案困難的疾病又遇上冷門的主題時,想必是冷上加冷呀!

 

Neurotrophin-3 (NT-3) 和 Neurotrophin-4/5 (NT-4/5) 和前面所提 BDNF 與 NGF 同屬 NT 家族的一員,但受到的關照卻宛如家中不受待見的逆子般,雖然這兩者也能促進特定 neuron 的 survival(如:noradrenergic neuron),和活化海馬迴神經元 synapse 的生成,而 NT-4/5 甚至還能提供比 BDNF 更高活性的效果,但就是鮮為人知(我比別人更打拼,別人的性命是控金擱包銀……)!

 

 

路邊的絆腳石很可能是鑽石的原石

 

說來慚愧,當初我原本也對這個不見經傳的東西不感興趣,只覺得就是因為關鍵字相同,所以每次搜尋 BDNF 的文獻都會跑出 NT-3 和 NT-4/5 的文章,造成搜尋結果更多,讓我好生懊惱,覺得這東西真是不討喜,當初不假思索地就把這些東西歸類到 excluded articles 那一堆裡面去了。

 

這個情況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到神經滋養因子的文章已經整理的差不多了,沒有適合的新主題可以寫,才熊熊想起來,當初被放到一邊的 NT 系列。這都要感謝我當時養成的習慣,在整理資料時無論相關與否,都會全部收錄進我的檔案夾裡面,「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機會是不是藏在裡面」,當我從那一堆陳舊的文章中找出它時,我還沒想到,它可以為我帶來一篇 4 分多的文章!

 

 

找到原石,也是需要尋找對方法雕琢。

 

事實上,正是因為 NT-3 和 NT-4/5 一向不受人注目,所以很少有文章是以它們作為文章主角,更不會有人以它們作為文章標題,所以關於他們的相關資料,也必須從茫茫「文海」中尋覓,有些是在 BDNF 或 GDNF 的研究中,偶然迸出一個 NT 的 data,有些則是在其他完全不相關的 genetic polymorphism 研究中,偶然提到這些個案的周邊血液 NT 濃度。

 

透過鉅細靡遺的篩選,終於能湊足到足夠的原料來進行雕琢,在雕琢的過程中更是偶然地發現,這些原料還能另外分門別類:躁期、鬱期、與穩定期,透過分類,這些不同期別的 NT 濃度又有不同的變化,在臨床上又各自代表不同的臨床意義。各種不同角度的雕琢,讓這顆原石更能綻放出不同的光芒!

 

 

好事多磨,好石多磨,不能讓信心被磨完。

 

事實上,這篇文章從完成到投稿,到被接受也是經過一番波折,我們從原先比較高分的期刊開始投稿,經過無數次的拒絕、修改、拒絕、修改,最後幾乎快要放棄,想要破罐子破摔了,但是通訊作者林博彥主任不放棄,最後我們選擇現在這家雜誌,「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當初這雜誌只有 3 分多,原本是想如果再不行,就把這顆原石丟進資源回收場,等待下一次有空時再整理的行列,沒想到竟然順利進入 revision 的狀態,最後也奇蹟似的被接受了!

 

而且這雜誌也奇蹟似地,在最新一次的 SCI 排名中,分數上升到 4 分多的行列(而我之前投但是被退稿的雜誌,分數掉的比它還低),讓我深刻體悟到:「要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只是還沒遇到識貨人而已!」

 

 

最新活動

 

 

The post 要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機會是留給細心留意的人

$
0
0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FGF 與重度憂鬱症之統合分析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MEPA20150823_209

 

 

誠如我在《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的心得所言,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 (FGF-2) 在精神科研究領域中就像我們這些年輕醫師一樣,菜、嫩、沒有舞台,就算我們再怎麼努力,希望能讓它(還有我們自己)受到國際研究者的注意,這中間的困難遠比那些已經吸引無數目光的神經滋養因子(與老前輩)來的高!

 

 

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該怎麼辦?

 

FGF-2 在精神科研究領域的起步晚,關於它在精神疾病(就像我們這次的主題憂鬱症)中的研究,相當稀少,甚至一隻手就可以數的出來,全部都拿來報期刊閱讀也只要一下子就報完了,台下長官還嫌你講太快,他都還沒睡飽呢!在這種情況下,要做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簡直是天方夜譚,更不用說還要做各種變化型的統計,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仔細、仔細、再仔細

 

年輕醫師要能夠在已經被眾多前輩佔完位子,幾無空缺的研究領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就需要靠自己仔細地觀察,尋找前輩們忽略的細節,是否還有哪個鄉下的變電箱還沒有人去當館主?趕緊帶著自己的寶可夢去插旗,在這個偏鄉的道場經營自己的實力,待實力充足後再重返戰場中心和其他人一較高下。

 

事實上,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也是這樣,當研究主題已經先天不足(超級冷門)而後天又失調(研究篇數太少),我們就必須靠自己的細心,去尋找讓這樣一個冷僻的主題開花結果的契機,有可能是與疾病的共病相關,有可能是與治療前後變化相關,有可能是與疾病嚴重度相關,也有可能與人種相關。

 

機會,雖然會從奇怪的地方冒出來,但它只會留給準備好的人。

 

 

背離傳統的研究設計,我發現……

 

在最近幾篇與神經滋養因子有關的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中,我開始加入了一個習慣,就是「無論是周邊環境或中樞神經」的滋養因子,都全部收錄進來,直到最後確定無法用再刪除,雖然這和傳統的研究設計理念(在研究前先設定好你的假說,根據假說再執行資料搜尋)有所背離,但著實讓我抓住了一些機會。

 

以這篇 FGF-2 在憂鬱症患者變化的統合分析為例,最初的假說其實只是研究「周邊血液 FGF-2」的變化,但是因為習慣的養成,讓我意外發現原來 FGF-2在憂鬱症患者中樞神經也有一些研究,這些資料的加入,恰巧達到精神科研究領域中理想的境界:同時根據周邊與中樞神經的濃度變化進行研究。

 

 

原本要放棄的資料,居然……

 

過往的研究因為很難取得中樞神經的檢體,我們只能根據周邊環境神經滋養因子濃度的變化來推測中樞神經濃度的變化,大家對這種「間接性」推測的研究結果也習以為常,但是今天如果突然有研究能夠加入中樞神經的數據,大家自然會對它有特別的興趣,給它一審的機會。也因如此讓我這篇原本因為收錄文章數過少(只有四篇周邊血液 FGF-2 的資料)而幾近放棄的資料,就因為一時的細心留意而發現到 CNS,而獲得了被接受刊登的機會!

 

 

最新活動

 

 

The post 機會是留給細心留意的人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6 / 9 / 3 (六)「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

$
0
0

 

 

00FB

 

 

這次的「統計製圖大賽」,由兩位非常細心的同學,獲得獎項。圖表完成度非常高,幾乎挑不到明顯的錯誤,甚至有令人驚艷的特殊事件。以下一起來看看!

 

 

劉家彣醫師

 

 

11

 

 

12

 

 

劉家彣醫師,使用從淺到深的紫色,構成直方圖設計,當一個 reviewer 看到設計得不錯的單張圖片時,就會注意,是否整套圖都用一樣的設計語言處理。仔細端詳之後,會發現劉醫師所用的邊框、實心、SD 工字形,都使用了一模一樣的設計。

 

這是非常棒的處理,讓 reviewer 即使還沒看你的文章,就知道你是一個很注重 internal consistency 的人,傾向於相信你在研究的方法與執行上,會遵守自己定下的規則,從不馬虎。

 

 

13

 

 

系列比較圖部分,我將三張圖放在一起供讀者對照。很容易可以看到,家彣處理 X/Y 軸的刻度,一樣細膩,三張圖「一模一樣」。有了相同的座標,對於其散佈的差異以及所代表的意義,就更容易觀察。視覺化非常徹底,製圖執行面也有嚴格的紀律。

 

這三張圖,唯一還可以微調的,是最後的尺寸,三張圖並不相同。如果都能有一樣的 pixel 數,則更往完美邁進。

 

 

17

 

 

比較可惜的是表格,抓圖時沒有去掉自動校正產生的紅底線,最後的 p value 也因為星號一起排列,導致對齊跑掉。以家彣的細膩程度,當我們指出這些細節後,要處理好,應該不是問題。

 

非常棒的一套圖,恭喜家彣!

 

 

陳怡廷醫師

 

 

21

 

 

22

 

 

陳怡廷醫師從 PGY 時期就開始參加新思惟活動,從大活動的聽眾,到工作坊的參賽者,從旁觀者,逐漸試著寫心得,並在比賽中得獎。吸收與進步迅速。六月才剛在醫學簡報課程中獲獎這次統計製圖的作品,細膩度更勝以往,真是令人敬佩!

 

直方圖的設計風格一致,即使 X/Y 軸內容不同,仍能將文字與比例處理成非常近似的樣貌,一看就知道「這個人很認真且嚴謹」!

 

 

23

 

 

三張散佈圖,尺寸「一模一樣」!都是 960×720,一點不差,非常精準。還有什麼可以講評的呢?沒有,無話可說 XD

 

 

27

 

 

最後的表格,簡單中見細膩,欄寬配置、數字對齊、大小寫斜體,全部都恰如其分,還有什麼可以講評的呢?沒有,無話可說 XD

 

 

28

 

 

最最最神的,是怡廷醫師藉由所有的圖表呈現,推導出他的看法,從 result,進到 discussion!真正做到互動實作最後一段所說的,「根據以上的統計分析,請問你對 InnovaRad Hospital 介入性放射科的經營方向是?這就請新院長您,上傳所有能佐證的數據圖,並作個總結吧。」

 

怡廷不只選出了主任,還規劃了未來永續經營時,每個成員所需要的培訓,而不是「反正我就讓你當主任,科部吵架你自己搞定」。

 

對一個課程規劃者來說,最開心的,就是看到一代一代的年輕朋友,站上舞台,綻放光芒。看到新一代的醫師有這樣細膩全面的思考,你還擔心台灣未來沒有人才嗎?我很樂觀。

 

我們該做的,是持續打造好的土壤、好的舞台,然後在台下,真心鼓掌、好好欣賞。

 

恭喜陳怡廷院長!XD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6 / 9 / 3 (六)「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6 / 9 / 3 (六) 課程滿意度 與 手寫回饋

$
0
0

 

 

00_20160903_radar

 

 

改版後的第二次上課,三位講師們在台上感受到學員們強烈的求知精神,熱絡的 QA 時間與互動實作時間,所有的同學,即使完全沒有經驗,也都能在自己的電腦上,迅速的跑完統計、並畫出有國際水準的數據圖,看見各位畫出圖後臉上浮現的笑容,與課後用心寫下的手寫回饋,讓各位有成就感,新思惟團隊也與有榮焉!

 

本梯次學員,有 38.8% 的朋友已發表「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文章,其中更有兩位發表多達 5 篇以上。

 

從「入門者」到「進階者」都來上課,如何兼顧「好上手」又「具深度」,甚至做到雅俗共賞的境界,對三位講師是很大的考驗。

 

很幸運的,最後給籌備團隊的匿名回饋,分數平均落在 4.67 以上,單堂最高分更達到 4.83,謝謝大家的肯定。

 

您的各種建議,我們已在會議中提出討論,將持續改進。感謝各位的參與和鼓勵!

 

 

最新活動

 

 

01_20160903_MEPA_00003

 

02_20160903_MEPA_00004

 

03_20160903_MEPA_00017

 

04_20160903_MEPA_00010

 

20160903_MEPA_00001

 

20160903_MEPA_00022

 

20160903_MEPA_00002

 

20160903_MEPA_00005

 

20160903_MEPA_00006

 

20160903_MEPA_00007

 

20160903_MEPA_00008

 

20160903_MEPA_00011

 

20160903_MEPA_00009

 

20160903_MEPA_00012

 

20160903_MEPA_00013

 

20160903_MEPA_00014

 

20160903_MEPA_00015

 

20160903_MEPA_00016

 

20160903_MEPA_00018

 

20160903_MEPA_00019

 

20160903_MEPA_00020

 

20160903_MEPA_00021

 

20160903_MEPA_00023

 

20160903_MEPA_00024

 

20160903_MEPA_00025

 

20160903_MEPA_00026

 

20160903_MEPA_00027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6 / 9 / 3 (六) 課程滿意度 與 手寫回饋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從寶藏中找到改善臨床治療與增進病人福祉的契機

$
0
0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大腸急躁症」與「躁鬱症」之統合分析與系統性回顧文章,獲 Medicine 刊登!

 

 

01_MEPA_20150823_758_

 

 

寶藏都藏在那兒了,只等你去挖掘!

 

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其核心價值在於將目前已知的文獻、證據、與其數據,整理分析,給出一個更高等級的證據力,為現在醫療科學不足之處,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然而,目前統合分析研究往往著重於單科發展,而且熱門主題也漸漸被前輩們開發完畢,甚至連一些冷僻的題目也被其他人搶先,這是一個統合分析的大航海時代,羅傑把寶藏都藏在那兒了,只等所有人去搶!

 

 

寶藏總是有被挖掘完的一天……

 

事實上,身為以統合分析為終生志業的研究者,要如何深化耕耘,創造成他人無法想到或達到的境界,進而讓自己的研究產出獨特的價值,就是吾輩目前汲汲營營的方向,因此就有了幾篇關於神經滋養因子的統合分析,將各種生冷、乏人聞問的主題,用各種方式分析到翻過來又翻過去!然而,這裡又出現另外一個問題: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還剩下些什麼(沒被人寫過的主題)呢?

 

 

寶藏與寶藏互相連結,創造全新的寶藏!

 

這時,進入我們腦海中的新點子就是:「既然我們快要走進死胡同,那何不轉個彎,和隔壁巷道的人合作,創造新的網絡呢?」事實上,近來也有越來越多文章開始在跨科系跨領域地討論統合分析的各種可能性。

 

這個想法剛從腦袋中浮現出來之後,我就想到當初同事們在聊天時提到的腸躁症與躁鬱症(詳見這篇心得)之間的關聯性,兩者間並不是只有名字相近,這之間更是有共同的疾病生理機轉,以及相關的神經傳導因子。

 

然而這些資訊在實際深入了解之前,鮮少有臨床醫師注意到這些細節,大概只有相關研究人員才會發現到(將這些關鍵字餵估狗也只跑出寥寥幾篇文章),更不用說認真去評估兩者間的共病性了。坦白說,在精神科領域中工作,有時會有躁鬱症患者抱怨腸道不適,在完成這篇研究之前,我們往往會把這腸胃症狀歸咎於是常用藥物所造成(例如常用於躁鬱症治療的鋰鹽就容易造成腹瀉腹痛等症狀)。

 

 

從寶藏中找到改善臨床治療與增進病人福祉的契機

 

上述例子就是在精神科治療很經典的狀況,透過高等級的證據(統合分析在實證醫學中屬最高等級),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患者其實合併有腸躁症的機會。另一方面,從腸胃科的角度出發,跨科系的統合分析能夠為腸胃科帶來什麼好處呢?這點可以在腸躁症藥物治療中貢獻一份力量:腸躁症在國際上的治療 guideline 中,建議可以用抗憂鬱劑來治療難治型的腸躁症症狀,然而此類藥物在躁鬱症患者身上容易誘發躁症惡化(詳見拙作 Bupropion safety in bipolar disorder),而事實上,躁鬱症的評估又往往是臨床內科醫師容易忽略的。

 

因此,透過這篇文章希望能讓臨床醫師注意到使用此類藥物的風險,並及早告知病患,降低不必要糾紛的機會!

 

 

最新活動

 

 

The post 從寶藏中找到改善臨床治療與增進病人福祉的契機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紹榕醫師之 Correspondence,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刊登!

$
0
0

 

 

01_JMII_LiSJ

 

 

文章介紹

 

鮑氏不動桿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又稱 AB 菌,是醫院內重要的伺機性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之一。隨著抗生素廣泛使用,AB 菌的抗藥性不斷增強,加上可以在乾燥表面長期存活的特性,使得相關的感染控制更加困難。

 

近年來,許多國家陸續有「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 (CRAB; 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的案例報導。李醫師團隊在本文中分享的即為一個 CRAB 造成手術後縱膈腔膿瘍的罕見個案,此患者是因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而接受手術。

 

傳統上處理術後縱膈腔感染與膿瘍的方式為再次手術,切除人工血管 (prosthetic graft)。雖然在 2014 年這篇刊登於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的研究發現對於多重抗藥性 AB 菌,合併 imipenem 與 colistin methanesulfonate (CMS) 的治療顯著優於只用 CMS 治療。但這篇論文是 in vitro 實驗,臨床上遇到這樣狀況的可參考文獻仍欠缺。

 

因此李醫師將自己的治療經驗整理後與醫學社群分享,此病患最後接受多種方式的複合治療 (gentian violet irrigation、surgical debridement、tigecycline/colistin/sulbactam),成功地將感染控制住,追蹤的電腦斷層亦顯示膿瘍明顯變小。

 

作者團隊認為 gentian violet(紫藥水)沖洗、清創、多種抗生素使用的合併療法,對於 CRAB 造成的術後縱膈腔感染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治療選項。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微免與感染雜誌)合併自「中華民國微生物及免疫學雜誌」與「中華民國感染症醫學會雜誌」,是下列學會之官方期刊:台灣微生物醫學會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以及 the Taiwan Society of Parasitology。

 

此期刊在 2015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955,相距 2010 年的 1.116,上升甚多;於各領域之排名分別為:Immunology 68/150 (Q2)、Infectious Diseases 27/83 (Q2)、Microbiology 46/123 (Q2)。

 

 

再次恭喜李醫師!

 

 

李紹榕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紹榕醫師之 Correspondence,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6 / 9 / 3 (六) 課程照片記錄

$
0
0

 

 

00_20160903_MEPA_0750

 

 

沒有方向的寫作,從洪荒到蠻荒。

 

站在 reviewer 的角度看論文,從寫作架構開始,我們提供編排段落與精簡文句的方法;讓人畏懼的統計圖表,團隊設計實作課程、安排專業助教互動、提供實用統計軟體破除「統計好難」的迷思,讓大家都能快速上手;期刊選擇,講師清楚地分析多元投稿策略。

 

最後,搶回寫作的連續時間,重新管理工作與生活。加速起飛後,遠離洪荒與蠻荒,讓成就被世界看見。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大家投入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最新活動

 

 

20160903_MEPA_0043

 

20160903_MEPA_0066

 

20160903_MEPA_0076

 

20160903_MEPA_0109

 

20160903_MEPA_0129

 

20160903_MEPA_0151

 

20160903_MEPA_0172

 

20160903_MEPA_0180

 

20160903_MEPA_0185

 

20160903_MEPA_0212

 

20160903_MEPA_0219

 

20160903_MEPA_0231

 

20160903_MEPA_0232

 

20160903_MEPA_0268

 

20160903_MEPA_0294

 

20160903_MEPA_0302

 

20160903_MEPA_0308

 

20160903_MEPA_0355

 

20160903_MEPA_0369

 

20160903_MEPA_0384

 

20160903_MEPA_0393

 

20160903_MEPA_0399

 

20160903_MEPA_0423

 

20160903_MEPA_0459

 

20160903_MEPA_0563

 

20160903_MEPA_0564

 

20160903_MEPA_0647

 

20160903_MEPA_0660

 

20160903_MEPA_0679

 

20160903_MEPA_0690

 

20160903_MEPA_0699

 

20160903_MEPA_0703

 

20160903_MEPA_0716

 

20160903_MEPA_0723

 

20160903_MEPA_0749

 

20160903_MEPA_0776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6 / 9 / 3 (六) 課程照片記錄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8 小時,護一生的寫作工作坊。

$
0
0

 

作者:高醫附院 放射腫瘤科 方本詞 醫師

 

 

20160903_mepa_0547

 

 

30 歲以上,還寫得出論文嗎?

 

對於寫論文這件事,一直心存恐懼,加上升 VS 後也還沒發展特殊專長,就一直跟寫作研究敬而遠之。但既然身在醫學中心,總是有番雄心壯志想在自己的field 做出一點小成績,起碼有留幾篇 SCI 論文,以後也好跟小孩說嘴啊!

 

正好平常 FB 上就有在追蹤的「新思惟國際」,推出號稱適合初學者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加上老同學來電推坑,因此在論文寫作上不能算初學者,應該算門外漢的我,天人交戰下,還是咬著牙,拿起老公的信用卡,狠狠的給他刷了下去。

 

 

所有寫作的缺點我都有……

 

經過一天的課後,真的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不枉我千里迢迢北上赴京趕考,從一開始新手作研究,如何主動進攻與防守,中場統計方式極簡化和互動實作,到下午期刊選擇策略與最後的高潮:時間及資源規劃。真的是絕無冷場!

 

經過老師的提點,點點戳中痛點!真的深深感覺我之前的 manuscript 充滿濃濃的菜鳥味啊!完全沒有重點,果然是開頭就是遠古時代 blablabla……,這能怪 reviewer auto-reject 嗎?寫一篇好論文就像說一個好故事,如果說不清楚、交代不清,就像一部拍不好的電影,能怪人家不買帳嗎?(冷汗直流)

 

而統計的極簡化教學也是符合實用,之前大學及研究所上統計課,一上到公式部分同學們就茫茫然不知所以,果然是只剩常態分佈的 2.5% 啊!不如今天老師開示,把常用的記起來,熟悉過程,搭配中午的互動實作,整個人戰力十足!

 

期刊選擇也是一種策略進攻,回家的功課就是把專科跟次專的期刊來 review 一回,製作屬於自己的目標期刊 list,才不會寫作完後卻還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

 

 

戳破痛點,停止抱怨!

 

最後一堂「時間及資源規劃」,則是水到渠成,畫龍點睛!痛點之一就是以為投稿就是結束,被 reject 後就灰心喪志。「還沒有吃到飛機餐前,都不算真正的起飛!」

 

(橙編按:哇,本詞好認真聽課 XD 看你寫才發現,我還真的是一坐上飛機就在等餐 XDD)

 

另外一個痛點就是資源的問題,話說初學者門外漢也是常常在抱怨「沒有資源、沒有人力、好的題材都分配不到……」,看完校長的辦公室演化史後,十分慶幸我還有個不用舀水的地方賴以為生。的確初學者分配不到什麼資源,或者是苦無好的題材,但這也跟個人分配在研究的時間不夠(美劇電動要跟你說掰掰囉),或是分配的時間不對(過於零碎)有關,瞬間一個 idea 的產生的當下若沒有足夠時間讓他成型,也是很快就會飛逝而過。

 

另外一個想法是,如果真的沒有適合的題材,或許健保資料庫、systemic review、meta-analysis 也是一條出路。(這是預告之後可能還要參加新思惟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嗎?)

 

路是人走出來的,經過一天新思惟的課,讓我少繞遠路,快速拉回正途。8 小時,護一生,校長一開課時就說新思惟的課程讓許多校友半年後從零突破,期許自己在不遠的將來就有好的成果,更上一層樓!

 

 

最新活動

 

 

The post 8 小時,護一生的寫作工作坊。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強化專業,不再被困境霸凌。

$
0
0

 

作者:奇美醫院 陳怡廷 醫師

 

 

20160903_mepa_0425

 

 

本來沒有想要寫心得,因為我的課後作業做不出來 XD……,但是我很喜歡看大家的心得,而且覺得對於正在猶豫要不要報名的人非常有幫助,所以既然作業交不出來,就交心得吧!

 

(橙編按:怡廷謙虛了,其實是他的課中作品已經接近完美,沒得改 XD 所以後來怡廷還是提出了一些 Excel 製圖的盲點,我們也給了回饋。)

 

 

所有研究知識都沒有,不敢報名。

 

其實我看著《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這個標題一陣子了,但是一直不敢報名,因為我既沒做過研究,對數學、電腦程式、生物統計這類的東西又一竅不通。幾個月前,我讀一篇 Lancet 的文章,看著它整整兩頁的 method,以及其中statistical analysis 的部分,問指導老師:「這部份可以不要報嗎?」後來至少讀了三遍才稍微能理解。不過那次評讀之後,發現它在設計上的嚴謹程度真是無懈可擊,於是想著這一生要是能做出一個像這樣的研究也就夠了。

 

既然這樣當然就要報名啦!

 

 

課前連 Excel 圖表都不太會做

 

課前我本來以為自己的程度差,頂多是不清楚什麼是 cohort study,一直到昨天,才發現我連 Excel 的圖表都不太會做,真的太崩潰了!但這堂課就是這麼神奇,可以讓一個這樣的人畫出跟講義上一樣好看的圖表,可見 MedCalc 多麼好上手。而且校長與老師們真的很用心,把數據整理得極好,讓我們可以較輕鬆地達標,我總覺得在這邊我們除了學習,還能得到已經被現實消磨得僅存無幾的自信、熱情、和成就感。

 

 

一群人幫助我成長真的很幸福

 

新思惟團隊,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努力讓我們更順利地成長。一天下來,從寫作架構、圖表稿件、統計入門、期刊選擇、多元發展、到時間管理,一應俱全。沒有上過新思惟,真的不會知道上一堂流暢的好課是多麼珍貴,能夠有這麼多人幫你順利完成互動實作是多麼幸福。

 

(釔編按:陳怡廷醫師的學習速度快,細膩設計的作品獲得「統計製圖大賽」。)

 

 

20160903_mepa_0798

 

 

曾經,我是這樣長大的……

 

環境和周全的準備很重要,這個我有很深的體會 XD

 

我上小一的某一天,路上發現忘記帶橡皮擦,在進校門口前,媽媽指的路邊的樹說「沒關係,這個就是橡皮擦(沒錯,就是白千層),拿去教室用」,於是我撕了好幾大片開心地去上課了。

 

那天我在數學課本上描圖形描得滿順手的,可惜在一個圓弧的部分畫歪了,所以我就趕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橡皮擦仔細地擦掉,沒想到越擦越黑,最後把紙擦破了。就這樣,本來應該會充滿成就感的一堂課毀了。這種情景,一直到上高中發生了不止千千萬萬次,可惜沒有讓我變得更精明,只是能夠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表現得更豁達 XD

 

我從小雖然不是在複雜的環境裡長大,可是想起來也是滿精彩。我上小學前分別在保母家、托兒所、幼稚園長大,小學之後在台灣與香港唸了三所學校,接受過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的洗禮,校園霸凌、學習障礙、種族歧視都沒少過。雖然過程並不輕鬆,我也沒有變得比別人更厲害,但是絕對有更堅強。

 

於是來到新思惟,你會發現雖然課程中也是告訴你現實的殘酷,卻不會在上課中製造更多殘酷的現實,而是一個適合學習互動的友善環境。

 

在這裡,有的是專業,學的是態度。

 

(釔編按:長期關注並參與新思惟活動的陳怡廷醫師,曾參加《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3》、《新思惟論壇:跨界》、《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新思惟論壇:從專業到創業》、《2016 新思惟年會:我想與你分享的事》、《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課後獲得「醫學簡報設計大賽」。)

 

 

最新活動

 

 

The post 強化專業,不再被困境霸凌。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很有價值的自我投資

$
0
0

 

作者:義大醫院 急診部 蘇泓源 醫師

 

 

20160903_mepa_0481

 

 

很早就從 FB 看到新思惟的課程,也有聽說健保資料庫簡報的課程相當的不錯!不過看到上課的價格是有點卻步,一直在想真的有這種價值需要花這麼多錢去上嗎?

 

 

想要找到未來的方向

 

我是急診科醫師,考上專科一年,是新科的 young V!總醫師那一年完全忙於考試還有行政事務,考完專科後卻突然有種若有所失的感覺!不用考試、不用處理行政事務,我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情?茫茫然過了三個多月,看到新思惟這堂《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突然興起了「不然我去上看看」的念頭,說不定可以找到一些未來的方向,比起在茫然不知所以然的未來,也許這些對自己的投資是有價值的。決定之後突然充滿了動力報名課程,這是第一個上課的動機。

 

 

覺得自己的作品還能更好

 

在住院醫師時期,我就曾經完成資料庫的建置,也用資料庫完成兩篇原著論文,但是由於個案數不多,加上冷門且過於侷限性的題材,所以投稿的期刊 IF 都不高。雖然已經不是新手,但是其實對於論文分段、統計、表格、圖片等的製作,新思惟的課程心得分享有吸引到我!因為總是覺得差那麼一點,好像自己的作品總有些缺陷,是否有更快的捷徑可以增進自己論文整體的品質?這是第二個上課的動機!

 

 

每堂課都能獲得最直接的知識

 

上過這堂《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之後,很開心地有答案和方向。上課中我不斷的思考:「我該如何改進論文寫作方式?」課程真是絕無冷場!新思惟的課程只有短短一天,但不會讓人覺得昏昏欲睡,在短時間內可以得到最直接的知識補充!

 

 

角色轉換,如果我是 reviewer……

 

講師們都是論文寫作高手,而我用最短的時間獲取高手們寶貴經驗,陳一銘醫師在「論文每段怎麼寫」課裡講了很多讓我心有戚戚焉的內容,體悟到我之前在寫作不斷的再犯陳醫師所說的錯誤,原來我的作品在 reviewer 眼中應該是屬於次等的!不過透過上課,我想下次要寫作之前應該會把上課筆記拿起來翻一翻,希望能創作出高手的作品。

 

吳爵宏醫師的表格圖片製作和下一堂課的統計,提供另外的思考與方法,用簡單的統計去創作出完美的圖片、用 reviewer 的觀點去思考,而不讓自己只是流於一個作者心態。

 

 

慎選期刊,論文被接受才是終點。

 

互動實作時,感謝老師和助教們的幫忙,其實我並沒有很認真的去美化圖片,滿腦子在想的都是如果應用這個軟體在我之前的論文,應該會「更好」。直接獲得操作上的解答,完全的利用時間真是新思惟的特色!

 

下午的課程,期刊和品牌特色其實很激勵人心,有品牌特色就會有動力,只是如何找出品牌還是修行在個人,投稿環環相扣,期刊選擇亦是,曾經選錯了期刊,浪費了一堆時間結果又不好,如果可以事先分析期刊內容,就不會耽誤寶貴的時間。

 

最後蔡校長結尾的時間管理,果然成功的人會有其獨特的方式,而我們是借助成功人寶貴的經驗來讓自己少走冤枉路。這是堂重要的課程,常常覺得 paper無法完成,時間是重點,善用大區塊時間,論文被接受才是終點!

 

感謝新思惟團隊建構這麼好的課程,我想這是很重要對自己的價值投資!

 

 

最新活動

 

 

The post 很有價值的自我投資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優質課程,奠定我寫作的信心。

$
0
0

 

作者:部立桃園醫院 急診室 曾士芬 醫師

 

 

20160903_mepa_0575

 

 

身為一個日夜輪班工作者,常在大家忙著上班的早晨,疲憊的一手拿著應該是「晚餐」的「早餐」,一手滑動電腦頁面,IQ 與 EQ 都在前一晚與急救患者、酒仙們奮戰後消耗殆盡,此時是腦電波正弱的時候(容易被邪教吸引),看到FB 上「信眾們」成長進步的分享,真希望成為其中一員。此時如果跳出新課程報名從速的畫面,在還沒有看行事曆前,就可能不小心手滑刷下去,日夜輪班,不就是為了讓我在別人還沒注意到的時候搶到好課嗎?之前甚至有同學把想上的課託付給我,讓我好好追蹤,果然讓我達成搶課任務。

 

 

幫助進入課程的「課前提問回覆」

 

從小就不斷被灌輸課前預習會增加學習效果,雖然過去我幾乎沒這麼做過,這次課前收到「課前提問回覆」,花了一些時間閱讀,感覺已經慢慢進入上課的狀態。進入職場後的學習,知識的汲取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思考沉澱後的問答互動,常能獲得珍貴的啟發。「課前提問回覆」不看可惜!

 

 

直指核心,不斷激勵。

 

這次的改款,特別是加強「從 0 到 1」的研究新手部分。

 

我依稀記得應該是看到活動網頁,常見問答的第一題,讓我馬上報名課程。雖然已經當主治醫師數年,多餘時間多半花在與醫院無關的事情,研究統計已經離我相當遙遠,促使我報名的原因在於每天照顧病人,總是會遇到些特別的案例、覺得有趣的問題,與他人分享的「說故事能力」,似乎也應該要具備。

 

課程講授明快扼要,從不同階段拆解寫作,文章結構、圖表製作、統計應用、審閱者交手的技巧與時間分配,「先丟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反覆堆疊,幾十分鐘都無冷場,一邊要記下重點,一邊要拍精彩的 PPT,真是手忙腳亂啊!下課才發現重度咖啡因依賴的我,整堂課竟冷落了倒好的熱咖啡。

 

講者同時分享自己成功與跌倒的經歷與付出,「要有打兩份工,減少社交玩耍」的心理準備,有得難免有失,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與取捨。我想大多數人並不會期待寫作之路暢通無阻,站在前人的肩膀,可以減少一些挫折,同時也在失敗或疲倦時有繼續前進的勇氣,「大家都會跌倒,只要繼續前行,挫折就只是個讓人回味的過程,以後幫別人上課的教材」。

 

 

互動實作,肌肉記憶。

 

互動實作的部分是我上課前最緊張的部分,對圖表統計不熟悉,課前還去買了一本生統的書惡補一下,以免一張白紙上課壓力太大。之後我發現,過去對統計的障礙,來自於花太多時間了解統計是怎麼運算,其實我們只要把統計當成工具,知道甚麼時候用就好(怎麼運算就算看了也記不清楚),如同使用手機、E-mail、傳真,並不需要深究到底聲音與資料是怎麼傳送。

 

互動實作時間先由講者概略說明操作過程與重點,實際操作時有清楚明白的教學手冊,還有隨時提供協助的老師與助教群,課前怕跟不上的擔憂,完全被拋諸腦後,兩個半小時時間過得好快,每完成一張圖就多一點自信與成就感,菜色豐富美味的午餐完全沒有打斷我的興致,更不覺得疲累。

 

最後雖然沒有在時間內完成滿意的作品,不過利用下午休息時間再整理一下圖表,看起來似乎有點像樣,心情非常愉快。一步一步完成作品的「肌肉記憶」,承載的不僅是一天的學習成果,更奠定日後「我一定做得到」的信心。

 

感謝新思惟團隊專業的打造如此優質的課程,期待同學們一起發光發熱。

 

 

01_mepa

 

 

圖說:這是我很喜歡的投影片,把不同統計方法的區別表現得很清楚易懂,或許我該去刷一堂簡報課 XD。

 

(釔編按:附上《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最新課程資訊 XD)

 

 

最新活動

 

 

The post 優質課程,奠定我寫作的信心。 appeared first on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5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