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李宛珊醫師團隊,關於 EREG 表現對直腸癌患者預後之研究,獲 Oncology 刊登!
文章介紹 部分的直腸癌患者,一開始發現就已經有局部侵犯,目前的主流療法,是合併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先將腫瘤縮小,並降低癌症分期後,再開刀,稱為 neoadjuvant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CRT)。 李宛珊醫師團隊,希望找出和預後有關的生物標記,日後遇到這類患者,能在治療前,大致得知患者的可能預後。 經由文獻,鎖定了 epiregulin...
View Article[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 50 歲以上患者是否適合前十字韌帶重建之統合分析,獲 Orthopaedic Journal of Sports...
文章介紹 目前對於中年以上患者,在前十字韌帶受傷後,是否應該接受重建,仍有爭議。若是重建,對於患者膝蓋的穩定度,避免半月板與韌帶受傷,會有幫助。但過去的研究多為年輕患者,在 50 歲以上族群是否依然合適,並無定論。 郭亮增醫師團隊,預計用統合分析的研究方式,回答這個問題。 經文獻搜尋,收入了 4 篇回溯性研究,共有 287 位患者,包括 129 位 50 歲以上,以及 158 位 49...
View Article[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周末出院患者預後的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文章介紹 過去的研究發現,在周末住院進來的患者,或在周末開刀的患者,死亡率都比平日高,是知名的 weekend effect。不過,周末出院的患者,會不會有一樣的效應,目前的研究結果不一,邱家佑醫師預計整理文獻,做個統合分析,作為現況總結。 研究收入了 20 個研究,分別來自 7 個國家,其中有 13 篇為美國研究。分析後發現,出院與患者的預後沒有太大關係,包括 30 天再住院、30...
View Article[快訊] 鄭國良醫師團隊,關於軟組織癒合在臺面改變與臺面匹配的比較研究,獲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刊登!
文章介紹 植牙的植體與支臺柱轉接區,可能有微小運動與細菌滋生,在設計上有兩種想法,一種是將植體與支臺柱邊緣作順,也就是 platform-matching (PM) 的作法,另一種是將縫隙移到內側,減少該處移動與細菌滋生時,對骨質生成的負面影響,稱作 platform-switching (PS)。 PS...
View Article[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不同位置排球選手的肩膀等動收縮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文章介紹 專業運動員的訓練,需要科學化的量測與課表設計。以排球選手來說,不同的位置可能常動用到不同的肌群,而有各自需要補強的部分。郭亮增醫師團隊,預計使用等速測力機器,去研究排球選手的等動收縮力,以偵測各種位置的排球選手的肌肉力量狀況。 研究收入 49 位職業排球選手,並量測肩膀外轉與內轉肌群的力量,外轉動作 ER 類似攔網,內轉動作 IR 類似殺球。...
View Article[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上顎擴張或牽引後之咽部氣道改變之統合分析,獲 Orthodontics & Craniofacial Research 刊登!
文章介紹 在齒顎矯正領域,快速上顎擴張(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RME)與使用牽引器做上顎牽引(facemask; FM)都是常見的治療。不過,究竟治療過後,對於呼吸道的改變如何,目前有許多結果略有不同的研究,李威成醫師團隊預計做個統合分析,將這個領域的成果做個總結。 研究收入了 9 篇有對照組且追蹤超過 6 個月的研究,並包括 2D 與 3D...
View Article[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牙周病與肺功能的相關性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刊登!
文章介紹 牙周病患者,由於長期慢性的牙周發炎,目前已有許多研究發現,可能會與其他系統性發炎疾病相關,也包括肺功能的下降。為了瞭解牙周病患者的肺功能狀態,李威成醫師團隊,使用 CDC 公開的 NHANES III 資料,做相關性分析。 研究收入了 10645 位患者,結果發現,牙周病越嚴重的患者,其 FEV1、FVC、FEV1/FVC 都會越差,也會有越高的比例,罹患阻塞性與限制性肺功能異常。...
View Article[快訊] 謝孟樵醫師團隊,分享膽囊大腸廔管之個案,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文章介紹 在頂尖期刊要登個案,並不是靠稀少,而是靠意義。謝孟樵醫師團隊的這篇文章,提供了蠻好的示範。 文章只以兩段簡短介紹,並配上三張圖。一開始介紹患者的臨床診斷過程,第二段介紹這個疾病與鑑別診斷建議。 53...
View Article[快訊]蔡明劭醫師團隊,分享甲狀舌管脂肪瘤之個案,獲 Medicine 刊登!
文章介紹 塵封 10 年的個案,有機會重生嗎?有的!以下是蔡明劭醫師在刊登後,所分享的內容。 這篇我拖了 10 年沒有投稿的 case report,在去年上完《圖與圖說工作坊》之後,立刻重新整理圖片並投稿。 雖然10年前的照片解析度不是很好,但依照新思惟的圖片處理與標示訣竅,還是能很清楚地凸顯重點。也依照課堂上校長的建議,投個 Medicine 試試手氣,果然一擊成功! 非常開心這塵封...
View Article2020 / 6 / 13(六)「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溫晨越醫師、林俐伶醫師)
上課前,同學總有著懷疑,「下午兩點的時候,我真的能畫出 SCI 等級的統計圖表嗎?」 事實是,下午兩點時,所有同學都能被自己電腦上、自己畫出來的圖表所感動,理解到,過去只是沒有遇到針對自己設計的課程,其實自己是很有潛力的。 各位既然已經有了不錯的作品,我們在最後講評時,也會繼續協助各位往完美邁進,以下是幾張舉例,供各位同學複習參考。...
View Article2020 / 6 / 13(六)課程滿意度 與 手寫回饋
感謝各位給籌備團隊的匿名回饋,分數平均落在 4.59 以上,單堂分數最高達到 4.88,謝謝大家的肯定。 根據課前的統計分析,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首次參加新思惟活動的新朋友,和曾參加過新思惟活動的老朋友各佔一半。年齡標準差 5,和歷屆平均相同,學員年齡最長者為 45 歲,最年輕者為 25...
View Article2020 / 6 / 13(六)課程照片記錄
離開學校後,對於統計的記憶,大概就剩下那麼一點點了。 「統計一直是讓我很困擾的事情。」 「原本很擔心生統聽不懂,上課才發現,是多慮的,重點在如何『使用』。」 今天的課程,直接站在「剛起步研究者」的立場,重新思考統計,留下真正會用到的知識,透過實際範例,並讓你親手操作,用自己的電腦跑出投稿 SCI 圖表。 其實統計公式沒有不見,只是我們把它變成容易應用的樣子,跑出你想要的結果。...
View Article只希望上完課能提高一丁點被接受率,然而學到的比預期多更多。
作者:長庚醫院 風濕過敏免疫科 蕭朝陽 醫師 緣起 這次來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主要是久仰新思惟的高品質課程,想現場親臨一下大師風采,給眾多武林高手加持、醍醐灌頂(再加上的確是有實務上的需求所以不爭氣的手滑報名了)。...
View Article有了孩子寫論文不容易,因此我們更需要抓緊時間!
作者:台中榮總 婦產 林俐伶 醫師 「有了孩子之後,人生中有許多事情會變得較為困難,但也因為如此,更要趕緊學到正確的方法。」今天有許多令人激動的片刻,但這是最戳中內心的一句話。 原來自己的作品還能夠更好...
View Article臨床做了 20 年,新思惟幫助我重回寫作之路。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 特殊需求者口腔醫療 陳冠豪 醫師 想傳承知識給後輩,然而臨床和寫作完全不同。 對一個從事臨床工作長達 20 年,距上次寫論文也達 11 年之久的我來說,重新拿起筆寫文章,說實在的,很痛苦。 然而,身為頭頸部腫瘤的臨床醫師,所累積的 20 年經驗,總希望能寫一些東西留給後輩,讓治療成績能越來越好,剛好在 Facebook 上看到新思惟,給了我一個新契機。...
View Article每個機會都要把握,好的教學更不能錯過。
作者:高榮 泌尿科 溫晨越 醫師 讀了無數論文,卻寫不出一篇自己的論文。 在以前的醫學教育裡,老師們總是要求我們閱讀大量的醫學文獻,從醫學生時期,到住院醫師階段,報過了無數次的 journal reading,但其實,我真的很難從這樣的大量閱讀,得到一個受用的回饋,也就是寫出一篇 original article。...
View Article課程就像一篇好 paper,讀起來美觀好懂又有重大意義。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內科部 腎臟系 江長城 醫師 課程相輔相成,上完效果加成。 兩個月前參加了《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當天已經吸取了不少研究與論文發表的秘訣及技巧,在互動實作和回家練習時操作統計軟體、做出統計圖表的美妙經驗還記憶猶新。於是,我接著把目光投射到另一個課程,《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View Article瞭解寫作規則,不再當被判出局的菜鳥。
作者:慈濟科技大學 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 吳晋暉 助理教授 這次是第三次參加新思惟的工作坊,課程含金量依舊濃厚! 學會寫作基本素養,讓審稿者能接受。 蔡依橙校長先從寫作架構開始講起,提供寫作的重要技巧,避免讓審稿者一開始就嗅出「嗯……這是菜鳥,不行!」寫作的四大段落更是手把手,直接教授學員如何寫,完全不藏私的細部拆解,這正是每位剛起步的研究人員,所需要的最基本素養,也是寫作中最重要的一步!...
View Article別像我一樣花時間試誤,直接向專家學習吧。
作者:林口長庚 蘇孟磊 醫師 毫無頭緒的盲寫,直到看到新思惟。 對於在學校時完全沒有寫過 paper 的我,進入 PGY1 後,才開始在醫院找老師寫 paper,然而在老師給題目、收 data 的過程中,碰到了非常多的挫折。不知道該收哪些 data、不知道該如何使用統計軟體、該使用什麼統計方法、如何將已經做好的 table 完成一個有邏輯性的故事描寫。從 PubMed...
View Article不同於空談的課程,新思惟教會了我重新整理寫作架構。
作者:國軍桃園總醫院 邱至謙 醫師 現在醫師的職涯發展,除非有種族天賦的加成(誤),否則研究與論文似乎是個難以繞過的坎,雖然我好像已經過了這個階段,陰錯陽差地擔任院內小主管的職位,論文方面,也正好被院內產值數一數二的老師收編,拉入他的團隊裡面——誠如校長所言,產出論文的起步裡,「靠行」是蠻可行的招數。 那為什麼我還是來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呢?也許,向高手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View Article